Tingwei|啟發你的生活練習日常
  • 首頁
  • 備婚日記
  • 媽媽日記
  • 閱讀筆記
  • 課程心得
  • 生活分享
Tag:

讀書心得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by rice0315 2023 年 12 月 24 日

這是2023年最鼓舞我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瑞典經濟學家得著作,也是我一看再看、時時拿來重新品味慢慢消化的一本好書,如果要我選今年影響我最多的一本書,這本一定是其中之一。我將與你分享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感收到的各種體驗,但切記一定要去翻翻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給我的遠比我敘述的來得多更多。

書本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幾個概念

1.「我有著念頭,可是我的念頭不代表我。」

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因為生產獲得一個休息的假期。不得不說生小孩這件事真的是我人生最巨大的轉變,而且是當小孩出生後的一夕之間。

產後憂鬱是每個媽媽都會經歷的時期,而在這段時期各種千頭萬緒真的會讓我心情非常低落。

當我在月中用ipad閱讀這本書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得到當頭棒喝。眼淚也跟著掉下來,是啊,我腦中所想像的那些關於自己的好與壞,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我。我身體無法移動自如、我的腹部肌肉消失殆盡,而我卻是覺得我不夠努力,這並不是真正的我。這有什麼好努力的呢?

得到了這個想法像是喚醒了我,也像書裡說的,所有人都有能力放下自己的念頭,以及選擇將注意力放在哪裡。你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只是需要多一點的練習時間。

它只是念頭,並非事實。

書裡用了好幾個章節在敘述這個想法,對於作者來說這是佛陀給他的禮物,我們無法操控腦海中要跳出哪些念頭,我們只能選擇是否相信它們。

2.「感激養育你的人,是很有價值的。無論在育兒的表現有多好或多差,他們必然已經盡力而為了」

而也在閱讀者本書的同時,我得到新的身份:媽媽。果然成為父母是無法想像的體驗,你無從得知到底為什麼會這辛苦,然後不時的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不知道當初我的父母是怎麼經歷這段日子的。

而成為父母本身是我們的選擇,也是一定會盡力而為,這樣的感恩之情也帶回到自己回饋到我的父母身上。

3.「我需要有人討厭我,這樣才能認清:總是想討所有人喜歡,是多麽沒意義。」

雖然我一直都知道,想要討所有人喜歡是多麽沒道理的事情。但這樣的心情總是存在。曾經有一年我的年度願望甚至是讓所有人放心,這聽起來很合理,但這樣的想法存在我心中的時候,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過得很辛苦。

總是想要每件事都達到每個人的要求,想要在大家的許願中找到最好的平衡點,我可以做的我都會多做一點,有一段時間我是這樣生活的。

但看到這本書的這個段落時,我忽然想起了這樣生活的我。是啊,為什麼我總是要大家喜歡我呢?我也想保有我自己的樣子呀,我是不是太害怕原本的我不被接受、不被喜愛呢。

我想我需要先接受自己,先放輕鬆,知道這樣的我就是我,這些稜稜角角。同時我也要接受別人,去喜歡他們原本的樣子,讓大家用最自在的方式相處,或許這才是我們應該要有的樣子。

4.「世界想怎麼轉動就怎麼轉動。沒有別人、沒有別的事需要改變。」

我很習慣安排一切,無論在生活上、在工作上,我都習慣把一切安排的好好的。對應著其實也有一群人習慣我安排的一切。但總是有些時候不那麼順心如意的時候,我有時會期待其他人改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會去懊惱說為什麼其他人做不到、會去思考說我要怎麼樣做更多才可以改變這些。

這樣有好的成份在,當然也有困擾自己的成分。

再度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希望我可以檢視我的內心,把那些所謂的應該放下。尤其是要求自己的部分。

5.「在一個人所有的關係中,只有一種是真正的伴隨自己一輩子,從第一口氣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那當然就是和自己的關係」

沒有什麼事情比學會和自己相處更重要了。

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學會和自己相處是這幾年我在練習的事情,原先的開始是想要探索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往哪裡發展最適合,漸漸的開始寫日記,好好的了解自己的想法,盡可能的空出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在外界這麼多想要吸引每個人的目光的資訊時代中,能夠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真的很重要,這些社群媒體、網路資訊說的都是別人的模樣,看到書的這段話,書中也提醒著:要把我有盡力而為,這個想法銘記在心,因為去關愛自己是很有價值的,和自己保持著溫柔的關係。

我會如何推薦這本書

如果你也好奇以上這些觀點,推薦你去翻翻這本書。作者親身的體會比我能表達的多更多,而這本書我也來回閱讀了非常多次。這些想法也正在療癒著我,提醒著自己生活有很多種方式,盡量著不讓自己困擾自己,去愛自己、去感受這一切,去體會人生。就像作者在體會的所有一樣。

其他閱讀筆記:

「讀書筆記」工作焦慮-解決壓力與倦怠的8種方法
「讀書筆記」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科學鍛鍊大腦最佳狀態,高壓下保持清晰思維
2023 年 12 月 24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筆記」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科學鍛鍊大腦最佳狀態,高壓下保持清晰思維

by rice0315 2023 年 8 月 23 日

對我來說,這是一本從很科學的角度與心理的角度了解「壓力」這件事情,以及我們如何面對。

從頭腦的結構開始講起,是否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會有壓力?壓力從何而來?

書中很確切提到一點,壓力就是一個大腦警鈴響起時的反應。大腦的警鈴就是我們的杏仁核,會需要警鈴的原因是因為需要去提醒我們要「生存」下去,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這個時候的警鈴會激發我們的腎上腺素,讓我們做出可以生存下去的反應。

但相對於以前,現在的世代可以很容易的收到了更多資訊,比較不需要去煩惱生存這件事,但為什麼警鈴還是響不停呢?常常會覺得壓力很大?

你的大腦就像是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大腦警鈴對學習不感興趣,而且只有一項職責:讓你保持警覺、注意力還有活下去。這是生存腦。

而人類還有另一個部分的大腦,書中稱它為學習腦。讓生存腦的警鈴和學習腦的思考及記憶中樞達到最佳互動狀態,這才是減緩壓力的關鍵。

如何幫助你的大腦進入專注狀態 :

SOS指得是跳脫現狀(Step back)、重新定位(Orient)與自我檢查(self-check)。執行SOS就像在黑暗中打開一盞燈,一切都沒變,改變的只有大腦專注的方式,以及你看待和理解事情的方式。

  • 跳脫現狀(Step back)

跳脫現狀是開啟警鈴與學習腦溝通的關鍵第一步。每一次感受到壓力的時候,你都可以當作是警鈴要你為關鍵時刻做好準備,而這樣的高度自覺源自於學會跳脫現狀。以下是有助於挑托現狀的方式:

放慢步調:放慢行動速度

  1. 口號:當你感覺你的警鈴要發動了,用一個簡單的詞提醒你,你依舊可以控制自我。
  2. 深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當你帶著意念西努,精神就會漸漸變得專注。
  3. 觀察:關注孩子學習新事物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專注當下。
  4. 計數:數著數字並注意數字之間的停頓,有助於開啟學習腦的溝通管道。
  5. 清空思緒:把各種糟糕的想法擦掉,轉移焦點。
  • 重新定位(Orient)

專注於當下最重要的目標,這麼做有助於緩和警鈴,並強化額葉的思考能力。列出一份你人生中重要事物的清單,從清單中圈處你最重視的項目,讓你感覺生活充實有意義,而且希望能這樣持續下去。

想要達到最佳的自我控制狀態,並非取決於你採用什麼「做法」來直接面對壓力,而是你選擇什麼「想法」做為指引。

  • 自我檢查(self-check)

自我檢查是要檢查大腦警鈴和思考中樞的運作狀態,讓我們能讀取正確的記憶檔案。當然可以辨識並客觀描述這些壓力情緒時,光是這樣做就可以降低壓力的強度和隨之而來的焦慮感。 用一到十來評估自己的目前的壓力指數,壓力沒有好壞之分,壓力只是警鈴為了要提醒你注意某件事。進而傳送化學物質到身體各處所產生的反應。

衡量壓力指數之必要,是因為我們必須知道何時該感受壓力,何時是大腦過度反應。當我們養成習慣關注大腦警鈴的訊號,代表我們具備能力採取下一個行動。

如果要發揮SOS的最大價值,必須把這套流程是為生活中的一項技能。

讀後感想

在讀這本書之前,一直以來都會把壓力視為不好的感受,也曾感受到壓力到睡不好、重要關頭表現不好等等。默默地也會從市面上或網路上尋找各種紓壓的方法,追求療癒心靈的物品、活動等。

但讀了這本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後,從科學的角度了解到為什麼會有壓力,以及我們該如何正視他,理解壓力去面對任何情況。

希望之後在日常可以練習SOS流程,將自己從壓力爆表的狀態中解救出來,更理性客觀地面對任何事情,做出當下更好的決定。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009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2023 年 8 月 23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溝通的方法-得到APP創辦人脫不花

by rice0315 2021 年 12 月 26 日

書本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813?sloc=main

依照以往的閱讀經驗,我大多都會選擇比較偏向「心理學」、「心法」的書籍,是喜歡訓練思考的我的閱讀方向。會購入這本書也是在一個PM(專案管理)社群看到網友推薦,是他閱讀過最適合被奉為教科書的溝通書籍,看到的我立刻就放入購物車被推坑:)

但實際上打開這本「溝通的方法」開始閱讀後,我真的覺得網友說的一點都沒錯。這本真的是很直得收藏來配合生活各個情境翻閱的書籍。

這本書最一開始就提醒讀者:溝通是一場「無限遊戲」,而無限遊戲的這個意思是取自詹姆斯.卡斯的書籍,節錄博客來的介紹如下:

「有限的遊戲」和「無限的遊戲」。有限的遊戲,其目的在於贏得勝利;無限的遊戲,卻旨在讓遊戲永遠進行下去。有限的遊戲在邊界內玩,無限的遊戲玩的就是邊界。有限的遊戲具有一個確定的開始和結束,擁有特定的贏家,規則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證遊戲會結束。無限的遊戲主張「為了遊戲而遊戲」,在這裡,規則要保證遊戲的無限性,所以規則是可變的。最恰當的例子也許就是「人生」

也就是說其實溝通不是以贏為目的,不是為了一場戰爭的勝利,而是為了關係的建立,把關係延續下去,就是溝通很重要的事情。

作者也提到幾個觀念:

好的溝通不在於此刻,而在於未來要面對的所有時間;

好的溝通不在於你是否能達成眼前的目標,而在於你能否不斷自我塑造;

好的溝通不是你和對面這個人之間的是,而是你和整個世界的事。

而其實溝通的書籍很多,為什麼我對這本情有獨鍾?

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把這本書定為「使用手冊」,她將日常常見的溝通場景拆解開來分析、提出配到對應的方法,讓我們在面對實際挑戰的時候,可以學習、內化,得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作者一共提到了18個場景,基護構成了所有溝通場景的積木,對我來說真的很實用!

另外,在每一章節開始的時候,都會先問三個問題,讓你進入思考,放入生活中的情境,找出你對應這三個問題的想法。進而帶著這些問題繼續閱讀,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用的閱讀方式,讓我更沈浸在作者每一次提出的場景和案例,能迅速套用到工作與生活之中。

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實用的幾個地方

回到溝通的最初,我們都要懂的傾聽。傾聽為溝通之本,這個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但怎麼樣是好的傾聽、以及針對各種人、各種情境傾聽的方式是不是應該要不同?這些脫不花都給我們一次說明的很清楚了,以及傾聽之後、我們要怎麼回應讓一切有一個好的開始,這個更是重要的。

而開始溝通之後,脫不花提醒:溝通有三大原則,包含「開放性」、「目標性」、「假設性」,保持溝通的開放性,回應溝通是一場無限遊戲,並且需要保持目標性,當你帶有目標,主動權就在你這裡。最後,建設性是在提醒我們,要讓我們的溝通真的可以落地,找到立即可執行的最小化行動,並且形成行動的階梯,讓你的溝通完美落地。

再接下來,如何溝通的「如沐春風」,也是脫不花提醒的重點,溝通的重點不是對著別人的臉而是對著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是否開放,是否能發現別人的存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作者以場景的方式書寫,告訴讀者各種場景之下我們如何完成我們的溝通修煉。

最後,書的內容好幾個部分都更深入的教學我們,如何在各種我們生活或工作會遇到的場景好好實踐溝通,例如:道歉的時候、求助的時候、面談的時候、即興發言的時候、閒談的時候、自我介紹的時候,等等都提出相對應的應用公式。最實用的是這本書可以不只是閱讀一次、而是在每一刻我們想到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都可以打開來看看。

還是非常推薦大家入手收藏~

看看其他推薦的文章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2021 年 12 月 26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

by rice0315 2021 年 9 月 12 日

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十三項日常祕方平衡家庭、工作與自我

這是一本很療癒的書!作者是一位媽媽,他建議所有的媽媽都應該要成為一位「懶惰天才」!懶惰天才這個字很可愛,但書內也說出很多職業媽媽的心聲,為了追求各種身份的面面俱到與完美,常常讓自己搞得一團糟。

配合著作者輕鬆幽默的文筆,很容易的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先來說說懶惰天才的說明是什麼:

應對你重視的事情時當個天才,不重要的事情則懶惰一點

當你很在乎某件事的時候,會努力把它做好。但當你在乎每一件事的時候,什麼都會做不好,這反而迫使你更努力,疲憊不堪就是這麼來的。如果你是覺得要把事情都做到完美的人,去找出原因。完美最諷刺的地方,它設下的牆讓別人看不到你的脆弱,但也阻擋別人認識真正的你。

但如果完全不努力和努力太多其實是一樣的,

你不必完美,也不必放棄,你只要做「自己」就好。

分享作者提到的十三個「懶惰天才守則」給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你,想成為懶惰天才的我們!

懶惰天才守則一「一次決定好」

去固定決定,你每擁有的一樣東西其實都是固定決定。你買東西時,就是在決定這樣東西值得你一直選它。

  • 一次做好某些決定後就別再動,別無止盡重複做決定。
  • 一次決定好不會讓你變成沒感情的機器人,反而會省下更多時間讓你發揮人性。
  • 各方面的事情都可以一次決定好,譬如送禮物、穿著打扮、料理三餐、居家清潔和建立傳統。

懶惰天才守則二「從小處著手」

從小處著手可以很輕鬆,可以持之以恆。持之以恆的一小步可以讓你持續進步。進步才是新目標,未必是終點。

人生不會在一夕之間就變得有意義,但意義會從日復一日每個刻意的小決定中誕生。

  • 我們的目標是進步而不是抵達終點。
  • 一小步雖然「小」但不會白費工敷,每一個小小的選擇都會積沙成塔。
  • 小處著手很輕鬆,輕鬆的一小步就能持之以恆,只要能持之以恆執行一小步,終將抵達任何目的地。

懶惰天才守則三「問神奇的問題」

神奇的問題就是:「我現在可以做什麼讓之後的生活輕鬆一點?」

懶惰天才守則四「順著季節生活」

順著季節活的意思是指,給你的挫敗感一個可以舒緩的空間,而不是讓他來操控你。

追著理想跑,會迫使你往兩種方向而去,要不就是認為目前所處的季節不順利而在加把努力,要不就是覺得永遠都不夠好便乾脆放棄。

其實,只要順著自己的季節生活,隨遇而安就好。

懶惰天才守則五「訂定適當的常規」

常規的用意是把你引導去做另一件事。

常規一般來說固然有助於我們走在通往重要目的地的路徑上,但能抵達目的地的路徑並非只有常規。

試著問問自己:我願意為哪一件事情始終如一地做好準備?哪個時間點或特定活動會讓我覺得自己好像被推出機艙外?

如何訂定常規?

  • 從小處著手
  • 先單做一小步就好
  • 把目標銘記在心

你應該選擇一個最適合你的做法。

常規本身不是重點,他只是一個入口閘道,有助於你預備好做重要的事情。

訂定常規時應從小處著手,單做一件可產生重大影響力的事情,而且時時記住你的目標。

懶惰天才守則六「建立家規」

家規是為了連結家人情感,而非保護居家環境。家規可以防止第一張骨牌被推倒,免於引發後續的骨牌連環倒。

沒有一體適用的家規,所以請選擇最適合你的家規。

家規的目標不是用來控制家裡的狀態,而是預留一個更好的空間來投入你重視的人事物——你的家人。

懶惰天才守則七「物歸原位」

每一樣東西都「需要」有一個去處。

懶惰天才守則八「讓別人走進你的生活」

透過人際關係你會更加了解自己,你會從彼此間的對話得到乞法,對別人和這個事件有你的看法。

我們需要連結和群體,才能好好生活。

「我們容許自己盡情展現最脆弱和最強大的一面,讓別人能看到和瞭解我們內心深處的時候,以及我們願意付出信任、尊重、仁慈、與情感時所衍生之精神連結的時候。」愛的定義《不完美的禮物》

  • 讓別人走進你的日常生活,但不必道歉
  • 不必等到緊急狀況才開口求援。
  • 別把跟他人連結想得太複雜,邀請別人來做做就對了。

懶惰天才守則九「集中處理」

集中處理就是只重複同樣的步驟,做完後再換下一個步驟。一次把同性質的事情做完。

集中處理會讓你進入「自動化模式」,但不會害你變成僵化的機器人,反而能年更多餘裕去做重要的事情。

懶惰天才守則十「精準化」

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便是雜訊而已

我們往往以為人生是由重大的決定所構成,以為你住的地方會比你在這個地方如何過日常生活更重要。但我們日常中所做的每一個小決定為人生所創造的意義,勝過那些重大的決定。

你選擇的重點越是精準,那你所需要應付的雜訊就越少。

運用減法,把讓你看不到要緊事情的東西都消除掉,只留下精準重點,你就能得到成就感。

  • 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 消除不利於重要事情實施的障礙
  • 只把握精準重點就好。

精準化是指消除其他瑣事,讓你能專心做要緊的事,不一定是越少越好的意思。

你必須自己做選擇,別讓別人來決定你重視哪些事情。

懶惰天才守則十一「以正確順序做事」

用正確的順序做事可以提高效率:牢記重點、平息怒氣、相信自己。

牢記重點:記住每一件事的重要之處。

平息怒氣:做哪一件事最能夠平息我的怒氣?

相信自己:你可以相信自己,因為你是最清楚自己有什麼需求的人。

雖然順序是一種美好的東西,但他不是人生的唯一。

懶惰天才守則十二「安排休息時間」

哪些事情會讓你對自己很有信心又篤定?哪些事情你可以輕輕鬆鬆做很久,又有樂在其中的感覺。

自我療癒著重的是讓你更自在,而不是縱容自己。

休息時間不會自己出現,必須靠你的安排。

找出哪些事情可以讓你覺得圓滿自在,想辦法每季、每週、每日都能體驗到這些事情。

卸下那些你從未想背負的東西,安坐於內心。

讓心靈休息並學習安坐於內心,就是所謂的「放手」.你不必把所有的事都攬起來做,你可以依賴別人,可以仰仗比你更巨大的力量。

懶惰天才守則十三「善待自己」

我們對自己若是沒有愛,對內在沒有一絲溫柔,對自己沒有一點仁慈,就註定會疲憊不堪。

我們若是不愛自己,也會很難接受別人的愛。

學習重視現在的你,每天做一個善待自己的舉動,當作禮物送給今天的自己。對自己做慈悲的行動。

思考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只要用心慶祝某一件事,你現在就能好好善待自己。

你是自己的好朋友,你值得被善待,尤其是你最應該善待自己。

重視現在的你,衷心接納自己,別拿自己跟過去或未來做比較。

真的很想跟大家推薦這本書!你可能會覺得市面上相關內容的書很多,但是這本對我來說是我看書到現在,覺得最平易近人的一本!一起來試試看成為懶惰天才吧!如何像懶惰天才一樣生活,一律從重要的事情著手!

2021 年 9 月 12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搞定!工作效率大師教你:事情再多照樣做好的搞定5步驟

by rice0315 2021 年 8 月 21 日

今天要來分享的書籍是《搞定!:工作效率大師教你:事情再多照樣做好的搞定5步驟》,這本書是2016年出版的,我在2018年的時候因為剛接觸專案管理,所以找到了這本書讀了一番,今年再次重讀會覺得這是一本很適合推薦現代生活的我們!另外這本書的英文名稱是Getting Things Done,也是所謂的GTD工作法,想要了解自我管理的話很值得一讀。

為什麼我會推薦這本書?

會推薦這本書的原因除了我自身在工作上會有很多瑣事需要安排與整理,在生活上更是,尤其是我們現在獲取資訊的管道太多,在接收資訊上如果沒有好好的整理和消化,是會造成自己一定程度的負擔的。
再來的原因是越來越多人除了做好本身的工作以外,很多人也開始期待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那就有更多的事情必須完成了,那如何完成呢?推薦給你書中「搞定」的方法吧!

搞定的五個步驟,是哪五個呢?

作者David Allen 說明這本書的目的是在你隨時需要或想要的時候,放鬆心情並將效率最大化。我自己的經驗是:常常我們生活中的情境是心裡有掛心的很多的事情,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時,心裡想的會是還有很多其他事要做、或是想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完的時候花費了我們非常多的時間。又會常常擔心「是否有什麼該做卻沒做的?」如果你也常常這樣,那也推薦你繼續往下看

搞定的五個步驟包括:捕捉、理清、整理、回顧、執行。這五個項目要怎麼互相搭配與應用呢

「捕捉」吸引我們注意力的事項。

要妥善處理所有事情的第一步,就是必須先知道該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捕捉真正該補做的事。把「應該」、「必須」做的事暫時存放在收集工具中,這裡做這強烈建議要把事情收集到某個工具中,而不是放在腦袋裡。大腦裡的未完成事項會耗損你專注力。
而工具是指哪些呢,可以是一個收件夾的概念,像是一個筆記本、數位裝置都是可以的。如果我們嘗試用腦袋追蹤事情的進度,可能就不會有動力全心運用「收件夾」。
另外,也很重要的是「定期清空」的概念,就讓我們接續下一個步驟。

「理清」每件事的意義與下一步行動。

面對堆積如山的事項時,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是否可行動?」,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是」、「否」,如果不需行動,那這個項目有三種可能:可能是有用的資訊,未來會派上用場、或是現在沒有必要行動,日後可能需要、或都不是是不需保留的垃圾。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可以去思考是否是需要多步驟才能完成的,可以當作一個專案,專案在這裡的定義是:一年內需要採取不只一項行動才能達成預期成果的任務,要去思考這個的原因在於如果是跟專案有關,就必須列在專案清單中。
舉個例來說:可能你要做的事情是安排一份預算,在這之中就有非常多的行動需要完成,就必須把這件事在列入專案清單中。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另外也必須明確定義下一步行動是什麼,必須是可以落實的具體行動。舉例來說:可以像是打電話預約今天晚上七點的海底撈火鍋。
接著,寫好具體的行動後會有三個選項:
1.立即執行:如果行動在2分鐘可以搞定,就應在理清時立即執行。
2.委派他人:如果需要花2分鐘以上,就要問問自己:「我是適合執行的人選嗎?」,若不是,就必須委派給適合的人選。
3.延遲處理:如果需要花2分鐘以上,並且適合的人選就是自己,就先把它記錄在「下一步行動清單」。

「整理」上述結果,提出可行動的選項。

到這個階段,你會有多個清單:
專案清單、下一步行動清單、行事曆、不行動的項目、孵化事項、將來/也許清單。可以在個時候確定所有事物都在你認定要去的地方。
所以當我瀏覽:下一步行動清單+行事曆,就可以成為我每日行動管理的重心。

「回顧」選項清單,接著做出抉擇。

回顧的用意在於每隔一段時間,退一步從更寬廣的角度檢視生活與工作全局,幫助自己對要做的事情有更加效益的選擇,可以去檢視每件事的內容與動機。也推薦你每一週可以檢視一次,可以檢視的工作有:
1.收集與處理所有雜事
2.檢視系統
3.更新清單
4.清理思路、長為現況與收尾。

「執行」決定的行動。

最後的執行也很重要,如果有完成以上的步驟,我們在執行的過程中就會從「期待這個抉擇是對的」轉化成「信賴這個抉擇是對的」。那也很有可能我們整理完了落落長的清單,遲遲無法行動,這裡也推薦給你抉擇行動的方法
1.依照目前的情境、可用時間、優先順序決定要做蛇ㄇ˙
2.執行預先安排好的工作、處理突發的事件、界定你的工作。
3.檢視每件事的層級。

將作者書中的流程圖重新繪製後如上圖,可以搭配文字一起閱讀,相信你們會更好理解。

這是一套很完整的系統,而書中也將這個系統說明得非常仔細,是一本很值得收藏實體版本的書籍,我來來回回閱讀了很多次,因為要在自己的日常中去創造這樣的系統其實不是非常容易,但還好的是每一次閱讀就又更吸收了一點,更能調整自己的狀態,更佳的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其他也很實用的文章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get things done, GTD, 搞定, 讀書心得
2021 年 8 月 21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by rice0315 2021 年 8 月 9 日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在說明七個習慣幫助人們發現最好的自己與生活的書籍,作者是 史蒂芬・柯維,這是一本很暢銷的書,而我是意外也是透過電子書接觸了之後,決定買實體書收藏與反覆閱讀。

為什麼我會特別推薦這本書?

我一直對於追求「為什麼我們會這樣想、這樣做?」的書籍感到非常有興趣,也對於習慣的養成、技能的建立等等都很想知道,這本書最主要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透自我成長與管理的方式達到成功,這個論點我很有興趣。再者我閱讀之後覺得文字與用詞都相對的很平易近人,針對一個習慣作者會做很多的說明希望讀者可以理解並實踐,對我來說,這是一本可以看很多次的書。

而七個習慣,是哪七個呢?

我將作者敘述的七個習慣整理如下,並且附上我自己的理解與說明。作者將個人成長分為個人的成功(習慣一、二、三)、然後才能得到公眾的成功(習慣四、五、六),這些習慣的順序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先從內而外的檢視自己與學習。

個人的成功

習慣一:主動積極

解決問題,把心力投注在自己能力可及的事情,並且擴大你的影響圈。

「主動積極」我的理解是去創造,因為我們是人,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想像力、獨立意志,可以調整自己皆受到刺激的時候的回應,正如書裡寫到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羅斯福曾說:「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所以在各種的情況下我們是有選擇的機會的。並且把你的關注放在自己可以有所為的事情,而非環境的種種限制。

西恩・柯維在書裡寫道:「主動積極有兩點。一是為自己人生負責,二是主動出擊。」

習慣二:以終為始

讓每件事都經歷兩次創造的過程,在心中構思、然後付諸實現。

這個概念就像是我們在建構房子時需要規劃藍圖,創辦企業時需要經營目標一樣,構思與行動是一樣重要的。如果把這樣的規則套用在我們自己的人生時,我們勢必需要一套我們的「人生願景」,包含我們的自我期許與價值觀。在撰寫的時候也需要搭配你的右腦能力:創造力與想像力,讓你的願景是可以影像化的領導你,避免你偏離使命。

這篇對我來說最直得深思,我看了最久、也開始嘗試寫個人使命,我相信這是一個過程,並且個人使命是會不斷更新的。那如果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寫怎麼辦,西恩・柯維提供了使命宣言專頁:https://msb.franklincovey.com/

希望指引大家一步步完成使命,我有嘗試著按照步驟完成,也推薦大家試看看!

習慣三:要事第一

如何分辨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是時間管理的精髓所在。

時間管理一直是自我管理都會提到的課題。作者將事務分為四大類既急迫又重要、不急迫卻重要、雖急迫但不重要、不急迫也不重要。我們首要確定的是,在我們周遭的樹是屬於第二類「不急迫卻重要」的呢?我們需要對齊我們的使命與目標、找到生活的平衡並且我們所扮演的角色,針對各個角色定義出二到三個要事,並且安排至一周的行事曆中。

並且,我們畢竟時間有限,我們也要學習充分信任的授權,讓我們的狀態可以保持在我們希望的要事是第一。

公眾的成功

習慣四:雙贏思維

在人際關係上,希望可以達到利人利己的狀態,需要培養三大品格,包含「真誠正直」、「成熟」、「富足的心態」,真誠正直就是真正的理解自己的價值,並在生活中時間,保持對他人的誠信。

成熟亦即勇氣與關還兼備而不偏廢,有勇氣的表達自己的感情與理念,又能顧及他人的感受與想法。

富足的心態是指相信世間有足夠的資源,人人得以分享,認知到正面互動成長帶來的無盡的可能,創造第三選擇。

以這三個品格為基礎,並且搭配第五個與第六個習慣,實踐個目標。

習慣五:知彼解己

了解「傾聽」的重要性,透過有同理心的傾聽,明暸一個人的觀念、感受與內在的事件。先透過瞭解後,再做判斷,正確的判斷必須以了解為基礎,就像是醫師診斷、業務推銷購買一樣,都是需要充分的瞭解的。傾聽真的很重要,但是也很困難,這個習慣也是我重複看了好多遍,開始理解自己的同理心開關是否有開。練習避免以自己的價值觀判斷、也避免好為人師、不要針對自己的行為與動機去衡量他人的行為與動機。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的意義在於發揮不同意見的價值,要人們放下自我,包容完全意見相左的人的時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但作者也說是前五個習慣的整體表現與考驗,並且要是可以統合綜效,就能創造出有價值的事情。要練習保持開放與充分溝通一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豐富成果。

習慣七:不斷更新

最後,「不斷更新」是能讓前六個習慣得以順利運作的重點,作者有提出四個面向:生理、靈性、心智與社會情感,透過不斷的磨練達到身心的平衡。

生理層面:適當的運動有助健康。靈性層面:滌除心靈的塵埃。心智層面:不要停止自我教育。社會情感層面:歷練待人處世之道。

對我來說,這是一本可以不斷檢視自己的書籍,單就「主動積極」這一個習慣,要訓練以及調整現有的思維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我會買實體的回家好好的多翻幾遍了!

我推薦身邊期待自我可以再成長,以及喜歡挑戰管理的人,需要學會管理,首先你要學會管理你自己!

也推薦你閱讀:「讀書心得」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2021 年 8 月 9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OGSM 打造高敏捷團隊

by rice0315 2021 年 7 月 12 日

當我在購買《OGSM 打造高敏捷團隊》的時候,我連OGSM、OKR是什麼都不知道,是因為看到電商人妻在限動分享了這本書之後,有天在誠品很想購物就把它帶回家了。也是在最近有更多的時間的時候,打開了它,閱讀完之後我覺得很幸運我有買這本書!OGSM真的是很好很實用的工具!而這本書是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為什麼我特別推薦這本書?

這是一本OGSM的工具書,除了清楚說明什麼是OGSM,更提出大量的實例與個案,希望我們真的可以理解、並動手開始試試看。輕且OGSM則在管理上是非常有力的幫手,可以應用不只在工作上、甚至在個人經營上都是可以簡單清楚的定義方法與願景。我的工作是PM,我常常會想要怎麼與我的團隊清楚的對焦目標、讓大家往同一個方向努力?現在我知道了,我想我接下來會試試這個方式。

什麼是OGSM?

OGSM是一個一頁企劃表,透過一頁的精簡訊息,可以快速修正策略、反應市場。包含四個項目:Objective 最終目的、Goal 具體目標、Strategy 策略、Measure 檢核,並且包含八大功能:方向感、具體化、控制力、專注力、迷你大效果、執行力、要事管理、溝通力。

聽起來很厲害吧!那我們要怎麼透過這樣的一頁企劃表實踐企業願景、展現企業價值呢?書裡很清楚地說明了四個項目各個代表的意義

OGSM各自代表的意義:

Objective 最終目的

你可以去想:「當我們成功時,看起來像什麼樣子?」這個就是你的最終目的,不單只是一個業績、一個數字,是一個有畫面感的文字,讓所有需要使用這張表的人,都可以心嚮往之。

Goal 具體目標

具體目標的存在目的,就是需要顯現短期之間必須達到的結果。必須是可以衡量的、可以數字化的,並且要尊崇SMART原則。

Specific明確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hievable可達成的、Relevant相關的、Time-Bound有期限的。

這裡作者提醒你的Objective 最終目的與Goal 具體目標必須一起連動的,並且可能一個最終目的可能會有多個具體目標。特別要注意的是 Objective 最終目的 與 Goal 具體目標 的關聯性。

你可以去想:「我們到底想要完成什麼?我們的具體目的究竟在哪裡?」

Strategy 策略

策略可以理解為「資源的選擇」,你決定用什麼資源、方式達成你的目標。「資源」是在達標過程中被消耗掉的,簡單的可以分類為:人、錢、時間。策略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資源的取捨,有效的運用資源,讓每一個環節都高度運作。

我非常喜歡作者在書中描述策略的方式,以前的我會覺得策略是一個遙不可及事情,但事實上我們一直在進行。

你可以去想:「是否清楚地描述策略,足夠讓大家對資源做出取捨?」

Measure 檢核

檢核的目的在確認方向正確、在進度上,很像執行OGSM的「麵包屑」。檢核包含兩個部分:Dashboard(衡量指標)、Plans(行動計畫)

Dashboard(衡量指標):必須對準你的策略,並且遵守SMART原則,設定客觀的標準,查看是否有效執行了策略。

Plans(行動計畫):最重要的是:人、時間順序、工作事項。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彼此進度,並且依照此表格進行溝通。

你可以去想:「我們是否照著設定的小路標走,然後隨時檢查是否迷路?」

第一次看完這本書的感覺是:我一定會再拿起來重複翻閱很多次!甚至像是我這樣的一個Blog,也可以制定屬於我的OGSM對吧!讓我每篇文章都能往同樣的目標前進!如果你想要了解規劃、管理的方法,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真的很推薦大家可以買一本放在家裡,無論是工作上或生活上,都是非常實用的!

推薦你閱讀

關於生活該如何堅持:

「生活分享」如何持續一件事?讓自己堅持住的心法

2021 年 7 月 12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by rice0315 2021 年 7 月 6 日

今天要來分享的是《深度工作力》這本書,我大概在2017年的時候購買了這本書,當時看完了一次之後沒有太大的體悟,直到最近更有空時,再次把這本書拿來翻閱。

你的世界就是你專注什麼的結果。

《深度工作力》

什麼是深度工作力?

作者定義,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的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

相對深度工作,那就會有所謂的淺薄工作,淺薄工作指的是:飛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時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

那為什麼我們需要深度工作力?

作者提到,根據經濟學家提出論點,數位科技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改變我們的勞動市場,在這之間,我們要如何不被取代,如何脫穎而出,就需要具備兩種核心能力:

1.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

2.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以上兩種能力都可以由深度工作力達成。

深度工作力協助你快速學習,可以參考之前看的書籍《刻意練習》提到的,你的注意力必須專注在某個你嘗試改善的技術和嘗試精通的思想。以及你需要獲得回饋,以糾正你的方法,讓你把注意力放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所以要快速學習,必須高度專注而不分心。

深度工作力協助你達成高水準的生產,作者提到,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X專注的程度,所以當我們需要達到高水準的生產,必須長時間全神貫注在單一工作,不受干擾而分心。

你不需要從事精緻的工作;你需要的,是以精緻的方式做你的工作。

《深度工作力》

要怎麼培養深度工作力?

在進入深度工作之前,我們要先理解要從「分心」的狀態轉向需要耗費腦力的工作時,這時需要極大的意志力,而我們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他會疲乏,長期的分心會耗盡我們有限的意志力,重點是:為我們的工作建立常規和儀式,減少依靠有限的意志力來進入和維繫不間斷的工作狀態。例如: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和安靜的地點從事深度工作。

而如何達成深度工作,作者提供了六個策略

策略一:找到你的工作哲學

你的工作是可以完全去除會分心的事務一長段時間嗎?如果不行,是否可以讓自己明確的分配一些時段給深度工作,例如在一週間可能分配四個工作日給深度工作,開放其餘的日子。或者,把深度工作納入生活,把他們變成簡單規律的習慣,找到你的節奏。

策略二: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建立儀式能減少進入深度工作的阻力,去思考要在哪工作、工作多久、如何維持?例如規定自己禁止使用網路、設定每二十分鐘須閱讀完一個篇章,讓自己保持在有意識的狀態。

策略三:大動作地投入深度工作

這裡指的「大動作」的目的在於讓你把你深度工作的這個目標推向心智的優先地位,釋放必要的心智資源。例如說為了深度工作移動到另一個城市等等的。

策略四:別獨自工作

如果你的工作性質是要追求創新,協作式的深度工作能創造更好的成果。但要記住分心仍然是深度工作的殺手,在適合的情況下利用協作,可以把成過推向新的層次。

策略五:像經營企業般的執行

你想嘗試的越多,你完成的就越少,所以要記住專注在最重要的事。並且根據領先指標行動,並且以醒目的方式記錄你深度工作的時數。最後,要定期檢討成效。

策略六:要懶惰

給你的意識大腦休息時間,讓你的無意識輪班,整理你最複雜的職業難題。你在一定的時間內的深度工作量是有限的,所以要記得:一旦你的工作日結束後,就不能讓任何職業的憂慮入侵你的注意力。但在工作日結束時,必須確保每一件未完成的工作、目標都經過檢視。給自己一個儀式,暗示你的心智,告訴她在一天剩下時間放下做有關的念頭。

作者在書中更用了蠻多的篇幅在說明,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容易分心,為什麽我們都理解專注的重要性,但他卻是這麼的困難,這些其實都非常有趣,也很推薦大家可以閱讀看看此書!

推薦你閱讀其他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折疊者思維

2021 年 7 月 6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折疊者思維

by rice0315 2021 年 6 月 19 日

「折疊者」這個詞第一次聽到吧,我也是。當我看到 矽谷阿雅Anya 推薦這本書的時候,光折疊者三個字就夠吸引我了,到底折疊者是什麼?我們引述書中說明的文字

「折疊」與「攤開」的由來

  在日本有名的日文國語辭典《廣辭苑》中提到【攤開包袱巾】(大風呂敷を広げる),是指「說話或做事不切實際,說大話的意思。」所以本書將其稱為「攤開」者,也就是把工作創意從無到有發想出來的人。

  而【折疊包袱巾的人】(風呂敷畳み人)是相對的角色,作者在所主持的節目《折疊包袱巾的人廣播電台》中,稱其為「折疊」者,指讓創意聚焦、穩定執行的人。

那折疊者思維是什麼呢,很簡單的說法就是將創意落實、成為領導者的得力助手的角色。至於折疊者為什麼這麼重要?梳理在最一開始就提到:工作的真正價值取決於「如何實現創意與策略」。創意唯有在具體實現時才有意義。

折疊者思維是什麼?

1.成為領導者的夥伴:這裡我用夥伴一詞的原因是指,對於我來說折疊者與領導者是相輔相成的,當一個創意被發想的時候,需要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一路協助修正並執行,這樣的創意才是有價值的,所以我會覺得用「夥伴」這個詞很恰到好處。

2.不只一種解決方案:當創意被發想出來後,在執行上一定一定不會只有一種解決方案,保持擁有各選項的彈性,也是折疊者的能力之一,可以讓領導者依照現實的狀況做決定。

3.傳達領導者的概念與想法:某一種程度上來說,折疊者會是領導者與團隊成員的中間角色,那要怎麼樣讓團隊與領導者的目標共同一致,很必要的就是與團隊成員的溝通了,如果團隊成員可以理解到願景與目標的話,在工作上也能比較好判斷或是更有動力。

4.成為最能理解團隊的人:延續上一個思維,可能折疊者很容易會被理解是領導者的傳聲筒,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團隊成員有足夠的信任,可以建立打開天窗說亮話的關係,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跟領導者傳遞成員心聲。

書裡有一句話對我來說最能傳達折疊者思維

下令「Do」的是攤開者,傳達「How」的是折疊者。

書中還有很多實際的建議,包含溝通、時間管理等等,我覺得非常受用!

這本書會這麼吸引我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我覺得折疊者的思維與PM的角色也太像了吧!我簡直就可以立刻應用到工作上!十分推薦需要經營管理/軍師角色/策略執行者,也推薦喜歡規劃與執行的你們!

相關文章: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2021 年 6 月 19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也許你該跟未來學家談談

by rice0315 2021 年 6 月 14 日

這是一本偶然在蔦屋書店看到「未來學家?」四個字,拿起來翻翻後,覺得真的是太有趣了,立刻買了一本回家。對我來說是讓我明確界定「未來」是什麼的一本書。

未來學家是什麼?未來學家是在協助個企業展望未來十到十五年,探索未來裡的各種可能,進而協助決策。聽起來很酷!對吧,那為什麼我們要跟未來學家談談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展望自己的未來,像那些企業一樣,擁有鑄造未來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打造自己的未來,只要願意積極參與這個建造過程。

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 過去的你、現在的你、未來的你這三種自我構成的?

過去的你就是你的經驗和回憶,未來的你就是你以後的模樣。那現在的你呢?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現在的你就是過去的你,我們會被我們過去的經驗和回憶支配。

如何讓現在的你,成為未來的你呢?讓我們理解一件事,你的未來並沒有被寫死,他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終點,是由我們每天的行動建構起來的。你有力量可以朝不同的未來前進,你想要去哪裡?你想要什麼樣的未來?

鑄造未來的步驟:

1.描述你的未來,越詳細具體越好。

來試試看描述你的未來吧,最好是寫下來,越具體越清楚越好。把所有的細節通通寫出來,這樣會有助於幫助你思考。有可能對你很難,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想過未來是什麼樣,所以你可以先想想,你要避開怎麼樣的未來。

2.找出哪些力量可以讓你抵達你的未來,包含「人」、「工具」、「專家」

再來找到你的未來助力,「人」是最重要的力量,找到可以坦誠、願意仔細聆聽的人,與他聊聊你的未來。

「工具」是找到你需要的資源,可能是科技、可能是實體物品,有好的工具可以幫助你前進。

「專家」是指已有經驗的人,這些人可以給你明確的目標與方向,讓你實踐你的未來。

3.以終為始,逆向鑄造。

在起點和終點之間,你必須做什麼才能抵達「中途站」、再想想你必須做什麼才能抵達第一個「前哨站」、最後,你現在馬上必須做什麼,必須是清楚、具體的行動。

這個就是鑄造未來的步驟,作者用很多很多的例子與對話,讓我們探索其他人是怎麼樣利用這樣的步驟去建造未來的。

光用步驟來看好像很簡單、很少,但這卻是一個不停反思、思考、探索自己要什麼的過程,可能很難在一天、三天內完成,是一個需要一段時間思考探索與創造。

很多人會說,為什麼我們要思考我們的未來?我現在過很平順,沒有意外的話,我會這樣順順的下去。

但其實未來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地點,人生也不是一條直線,唯有你在對的時間點出現在對的地方,未來才有可能是你想像的樣子。否則可能是錯過、可能是錯的結局。

所以我們需要像未來學家一樣思考,去認識自己想要的,走進建造未來的過程,推薦你閱讀這本書〔也許你該跟未來學家談談〕。

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441

2021 年 6 月 14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 1
  • 2

About Me

About Me

Hi 我是Ting Wei

右手負責軟體產品專案,左手經營手繪插畫的產品經理。 專案管理是專長、閱讀是興趣、分享正在練習中:)

Categories

  • 備婚日記 (6)
  • 媽媽日記 (3)
  • 生活分享 (18)
  • 自我學習 (19)
  • 課程心得 (5)
  • 閱讀筆記 (14)
  • 首頁
  • 備婚日記
  • 媽媽日記
  • 閱讀筆記
  • 課程心得
  • 生活分享

2021designops 2021年 2022年度 designops Gantt chart get things done GTD hahow retro scrum Wedding Decoration 備婚日記 刻意練習 喜帖設計 壓力 大人學 婚戒 婚禮籌備 媽媽日記 客製化婚戒 寫給自己 對戒 工作系列 年度回顧 懶惰天才 懷孕 我不夠好 我可能錯了 手工婚戒 搞定 深度工作力 溝通的方法 甘特圖 生產紀錄 產品經理 脫不花 自助婚紗 自我練習 設計營運 認識自己 課程心得 讀書心得 軟體產品 閱讀分享 閱讀心得

  • Facebook
  • Instagram
  • Linkedin
  • Email

@2021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TingWei


Back To Top
Tingwei|啟發你的生活練習日常
  • 首頁
  • 備婚日記
  • 媽媽日記
  • 閱讀筆記
  • 課程心得
  • 生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