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gwei|啟發你的生活
  • 首頁
  • 備婚日記
  • 媽媽日記
  • 閱讀筆記
  • 課程心得
  • 生活分享
Author

rice0315

rice0315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溝通的方法-得到APP創辦人脫不花

by rice0315 2021 年 12 月 26 日

書本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813?sloc=main

依照以往的閱讀經驗,我大多都會選擇比較偏向「心理學」、「心法」的書籍,是喜歡訓練思考的我的閱讀方向。會購入這本書也是在一個PM(專案管理)社群看到網友推薦,是他閱讀過最適合被奉為教科書的溝通書籍,看到的我立刻就放入購物車被推坑:)

但實際上打開這本「溝通的方法」開始閱讀後,我真的覺得網友說的一點都沒錯。這本真的是很直得收藏來配合生活各個情境翻閱的書籍。

這本書最一開始就提醒讀者:溝通是一場「無限遊戲」,而無限遊戲的這個意思是取自詹姆斯.卡斯的書籍,節錄博客來的介紹如下:

「有限的遊戲」和「無限的遊戲」。有限的遊戲,其目的在於贏得勝利;無限的遊戲,卻旨在讓遊戲永遠進行下去。有限的遊戲在邊界內玩,無限的遊戲玩的就是邊界。有限的遊戲具有一個確定的開始和結束,擁有特定的贏家,規則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證遊戲會結束。無限的遊戲主張「為了遊戲而遊戲」,在這裡,規則要保證遊戲的無限性,所以規則是可變的。最恰當的例子也許就是「人生」

也就是說其實溝通不是以贏為目的,不是為了一場戰爭的勝利,而是為了關係的建立,把關係延續下去,就是溝通很重要的事情。

作者也提到幾個觀念:

好的溝通不在於此刻,而在於未來要面對的所有時間;

好的溝通不在於你是否能達成眼前的目標,而在於你能否不斷自我塑造;

好的溝通不是你和對面這個人之間的是,而是你和整個世界的事。

而其實溝通的書籍很多,為什麼我對這本情有獨鍾?

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把這本書定為「使用手冊」,她將日常常見的溝通場景拆解開來分析、提出配到對應的方法,讓我們在面對實際挑戰的時候,可以學習、內化,得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作者一共提到了18個場景,基護構成了所有溝通場景的積木,對我來說真的很實用!

另外,在每一章節開始的時候,都會先問三個問題,讓你進入思考,放入生活中的情境,找出你對應這三個問題的想法。進而帶著這些問題繼續閱讀,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用的閱讀方式,讓我更沈浸在作者每一次提出的場景和案例,能迅速套用到工作與生活之中。

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實用的幾個地方

回到溝通的最初,我們都要懂的傾聽。傾聽為溝通之本,這個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但怎麼樣是好的傾聽、以及針對各種人、各種情境傾聽的方式是不是應該要不同?這些脫不花都給我們一次說明的很清楚了,以及傾聽之後、我們要怎麼回應讓一切有一個好的開始,這個更是重要的。

而開始溝通之後,脫不花提醒:溝通有三大原則,包含「開放性」、「目標性」、「假設性」,保持溝通的開放性,回應溝通是一場無限遊戲,並且需要保持目標性,當你帶有目標,主動權就在你這裡。最後,建設性是在提醒我們,要讓我們的溝通真的可以落地,找到立即可執行的最小化行動,並且形成行動的階梯,讓你的溝通完美落地。

再接下來,如何溝通的「如沐春風」,也是脫不花提醒的重點,溝通的重點不是對著別人的臉而是對著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是否開放,是否能發現別人的存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作者以場景的方式書寫,告訴讀者各種場景之下我們如何完成我們的溝通修煉。

最後,書的內容好幾個部分都更深入的教學我們,如何在各種我們生活或工作會遇到的場景好好實踐溝通,例如:道歉的時候、求助的時候、面談的時候、即興發言的時候、閒談的時候、自我介紹的時候,等等都提出相對應的應用公式。最實用的是這本書可以不只是閱讀一次、而是在每一刻我們想到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都可以打開來看看。

還是非常推薦大家入手收藏~

看看其他推薦的文章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2021 年 12 月 26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課程心得

「課程心得」大人學-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

by rice0315 2021 年 11 月 13 日

這是一堂學習「人生」的課程

這是我參與大人學的第二個線上課程,第一個線上課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課程推薦」矽谷阿雅的產品經理實戰指南-從零開始建構你的數位產品思維

當初在看到這堂課程的宣傳時,我就覺得非常有興趣。因為常常我們在任何線上或實體的課程中都是在學習某種職業、某種產業的技能,都是單個點的面向,而這堂課對我來說與眾不同的是是從「人生」的這個角度出發,發展出一整個全面思維的課程。

「我這個產品要賣什麼給其他人?」

這是我在這堂線上課程中筆記上寫下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在接觸這個課程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一句話。這堂課老師Joe帶著我們從認識自己開始,假設我們要用經營公司的方式經營你的人生,而「你」就是這間公司的產品,你有什麼賣點、有什麼過人之處,憑什麼讓人買單,正是我們最需要瞭解與盤點的。

並且,也可以透過瞭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優勢,對應到職涯的規劃上,做出更好的決定。

財務面

另外,很難得的是也在這堂課中學到個個人財務管理的知識, Joe說明要把自己當成一間公司的話,確實需要好的財務管理。而財務管理跟投資其實是不一樣的事情,而是有意識知道自己有多少、預計花費多少、必須「數值化的掌握全貌」

其實以我本身專案管理的工作經驗來說,錢其實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而我們需要理解我們擁有多少、可以怎麼運用,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雖然這個道理我懂,但居然沒有套用在人生上!能在Joe的課堂上用有系統的表格一目瞭然真的很有幫助啊!就像Joe在臉書貼文說的,光這兩個表的價值就遠超過這堂課的售價了!

而另一個很重要的資源我想大家也很清楚,就是「時間」,Joe提醒我們需要有時薪的概念,在做何決定的時候,都必須把所花的時間成本換算成時薪評估。

行銷面

除了成本評估之外,也很重要的是個人行銷的部分,個人行銷我覺得課程內說得非常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專業,有時沒有你的態度重要。」絕對需要保持自己是值得被口耳相傳的人才!而延續我們自己本身就是產品的概念,當我們作為一個產品,唯有可以成為別人問題的解決方案時,那我們對別人來說才會是重要的。

人際關係面

而在人生的這條路上,也絕對不是單打獨鬥,我們時常需要與人合作、往來,所以Joe也更是花了幾堂課的時間在說明我們在經營自己的人生這條路上的幾個人際關係的面向。從職場上挑選往來的對象、延伸到親友、甚至到伴侶,都一一說明的很清楚(果然是經營人生的課程!)這幾堂課也有人際關係的盤點作業,果然「人」也是很重要的資源啊!

這門課程對我來說,真的是幫助很大,我常常會把每一個音檔都重複聽上好幾遍,在我通勤、假日下午都會反覆收聽,希望自己可以將課程內容內化應用在生活上!

這堂課推薦給什麼樣的人?

對我來說,這堂課我會推薦給剛出社會約1-2年後,甚至到10年左右都是受用的!我也很常遇到身邊的朋友為了職場方向、或是人生規劃而感到煩惱,不知道自己該用什麼方式面對、或是該如何往哪個方向前進,這個時候真的很適合聽這堂課!

如果我們的人生幸運,會遇到貴人帶領、教導,讓人生這條路迷惘的部分更少一點、讓未來更清晰一點,這堂課就像是我的貴人,勾勒出人生的藍圖(特別是工作方面),讓我們可以更好準備自己去面對各種挑戰!

2021 年 11 月 13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

by rice0315 2021 年 9 月 12 日

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十三項日常祕方平衡家庭、工作與自我

這是一本很療癒的書!作者是一位媽媽,他建議所有的媽媽都應該要成為一位「懶惰天才」!懶惰天才這個字很可愛,但書內也說出很多職業媽媽的心聲,為了追求各種身份的面面俱到與完美,常常讓自己搞得一團糟。

配合著作者輕鬆幽默的文筆,很容易的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先來說說懶惰天才的說明是什麼:

應對你重視的事情時當個天才,不重要的事情則懶惰一點

當你很在乎某件事的時候,會努力把它做好。但當你在乎每一件事的時候,什麼都會做不好,這反而迫使你更努力,疲憊不堪就是這麼來的。如果你是覺得要把事情都做到完美的人,去找出原因。完美最諷刺的地方,它設下的牆讓別人看不到你的脆弱,但也阻擋別人認識真正的你。

但如果完全不努力和努力太多其實是一樣的,

你不必完美,也不必放棄,你只要做「自己」就好。

分享作者提到的十三個「懶惰天才守則」給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你,想成為懶惰天才的我們!

懶惰天才守則一「一次決定好」

去固定決定,你每擁有的一樣東西其實都是固定決定。你買東西時,就是在決定這樣東西值得你一直選它。

  • 一次做好某些決定後就別再動,別無止盡重複做決定。
  • 一次決定好不會讓你變成沒感情的機器人,反而會省下更多時間讓你發揮人性。
  • 各方面的事情都可以一次決定好,譬如送禮物、穿著打扮、料理三餐、居家清潔和建立傳統。

懶惰天才守則二「從小處著手」

從小處著手可以很輕鬆,可以持之以恆。持之以恆的一小步可以讓你持續進步。進步才是新目標,未必是終點。

人生不會在一夕之間就變得有意義,但意義會從日復一日每個刻意的小決定中誕生。

  • 我們的目標是進步而不是抵達終點。
  • 一小步雖然「小」但不會白費工敷,每一個小小的選擇都會積沙成塔。
  • 小處著手很輕鬆,輕鬆的一小步就能持之以恆,只要能持之以恆執行一小步,終將抵達任何目的地。

懶惰天才守則三「問神奇的問題」

神奇的問題就是:「我現在可以做什麼讓之後的生活輕鬆一點?」

懶惰天才守則四「順著季節生活」

順著季節活的意思是指,給你的挫敗感一個可以舒緩的空間,而不是讓他來操控你。

追著理想跑,會迫使你往兩種方向而去,要不就是認為目前所處的季節不順利而在加把努力,要不就是覺得永遠都不夠好便乾脆放棄。

其實,只要順著自己的季節生活,隨遇而安就好。

懶惰天才守則五「訂定適當的常規」

常規的用意是把你引導去做另一件事。

常規一般來說固然有助於我們走在通往重要目的地的路徑上,但能抵達目的地的路徑並非只有常規。

試著問問自己:我願意為哪一件事情始終如一地做好準備?哪個時間點或特定活動會讓我覺得自己好像被推出機艙外?

如何訂定常規?

  • 從小處著手
  • 先單做一小步就好
  • 把目標銘記在心

你應該選擇一個最適合你的做法。

常規本身不是重點,他只是一個入口閘道,有助於你預備好做重要的事情。

訂定常規時應從小處著手,單做一件可產生重大影響力的事情,而且時時記住你的目標。

懶惰天才守則六「建立家規」

家規是為了連結家人情感,而非保護居家環境。家規可以防止第一張骨牌被推倒,免於引發後續的骨牌連環倒。

沒有一體適用的家規,所以請選擇最適合你的家規。

家規的目標不是用來控制家裡的狀態,而是預留一個更好的空間來投入你重視的人事物——你的家人。

懶惰天才守則七「物歸原位」

每一樣東西都「需要」有一個去處。

懶惰天才守則八「讓別人走進你的生活」

透過人際關係你會更加了解自己,你會從彼此間的對話得到乞法,對別人和這個事件有你的看法。

我們需要連結和群體,才能好好生活。

「我們容許自己盡情展現最脆弱和最強大的一面,讓別人能看到和瞭解我們內心深處的時候,以及我們願意付出信任、尊重、仁慈、與情感時所衍生之精神連結的時候。」愛的定義《不完美的禮物》

  • 讓別人走進你的日常生活,但不必道歉
  • 不必等到緊急狀況才開口求援。
  • 別把跟他人連結想得太複雜,邀請別人來做做就對了。

懶惰天才守則九「集中處理」

集中處理就是只重複同樣的步驟,做完後再換下一個步驟。一次把同性質的事情做完。

集中處理會讓你進入「自動化模式」,但不會害你變成僵化的機器人,反而能年更多餘裕去做重要的事情。

懶惰天才守則十「精準化」

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便是雜訊而已

我們往往以為人生是由重大的決定所構成,以為你住的地方會比你在這個地方如何過日常生活更重要。但我們日常中所做的每一個小決定為人生所創造的意義,勝過那些重大的決定。

你選擇的重點越是精準,那你所需要應付的雜訊就越少。

運用減法,把讓你看不到要緊事情的東西都消除掉,只留下精準重點,你就能得到成就感。

  • 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 消除不利於重要事情實施的障礙
  • 只把握精準重點就好。

精準化是指消除其他瑣事,讓你能專心做要緊的事,不一定是越少越好的意思。

你必須自己做選擇,別讓別人來決定你重視哪些事情。

懶惰天才守則十一「以正確順序做事」

用正確的順序做事可以提高效率:牢記重點、平息怒氣、相信自己。

牢記重點:記住每一件事的重要之處。

平息怒氣:做哪一件事最能夠平息我的怒氣?

相信自己:你可以相信自己,因為你是最清楚自己有什麼需求的人。

雖然順序是一種美好的東西,但他不是人生的唯一。

懶惰天才守則十二「安排休息時間」

哪些事情會讓你對自己很有信心又篤定?哪些事情你可以輕輕鬆鬆做很久,又有樂在其中的感覺。

自我療癒著重的是讓你更自在,而不是縱容自己。

休息時間不會自己出現,必須靠你的安排。

找出哪些事情可以讓你覺得圓滿自在,想辦法每季、每週、每日都能體驗到這些事情。

卸下那些你從未想背負的東西,安坐於內心。

讓心靈休息並學習安坐於內心,就是所謂的「放手」.你不必把所有的事都攬起來做,你可以依賴別人,可以仰仗比你更巨大的力量。

懶惰天才守則十三「善待自己」

我們對自己若是沒有愛,對內在沒有一絲溫柔,對自己沒有一點仁慈,就註定會疲憊不堪。

我們若是不愛自己,也會很難接受別人的愛。

學習重視現在的你,每天做一個善待自己的舉動,當作禮物送給今天的自己。對自己做慈悲的行動。

思考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只要用心慶祝某一件事,你現在就能好好善待自己。

你是自己的好朋友,你值得被善待,尤其是你最應該善待自己。

重視現在的你,衷心接納自己,別拿自己跟過去或未來做比較。

真的很想跟大家推薦這本書!你可能會覺得市面上相關內容的書很多,但是這本對我來說是我看書到現在,覺得最平易近人的一本!一起來試試看成為懶惰天才吧!如何像懶惰天才一樣生活,一律從重要的事情著手!

2021 年 9 月 12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生活分享

「生活分享」在疫情來襲之後,改變我的生活的三件事

by rice0315 2021 年 8 月 29 日

從2020年疫情開始以來,台灣就像是在平行時空一樣的幸福生活著,我也很幸運的在這樣的時間還可以辦完我的婚禮。只是可能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2021年的5月疫情會在台灣爆發,以每天幾百例的確診人數上升,緊急提升警戒程度到三級,而這樣的情況也瞬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回想在4月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去唱歌、跟朋友聚會、返鄉看看爸媽,這些對於我們來說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突然都變得很奢侈了。開始提倡非必要不出門,飲食只能外帶不能內用,工作也都開始居家辦公,也不能聚會,盡我們可能地避免人與人的接觸,盡可能的斷開疫情的傳播鏈,而我們則開始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生活體驗。

這篇文章寫在台灣疫情得以控制,降至二級警戒時,回想起這段時間我的生活被改變的三件事

時間變多了,尤其是與同住家人相處的時間

我與先生是北漂的孩子,是在台北租屋的無殼一族,而我先生就是我在台北的家人。回想起交往到結婚的這10年以來,從來沒有像是這段時間24hrs相處在一起,我們開始在自己的工作與想要的生活、與彼此的生活之中找到平衡,也開始更體諒對方工作與生活的狀態。因為在家工作的關係,比起以往的我們,也會聊到更多平常工作的狀態,或是有什麼新鮮好玩的事情,總是第一個跟對方分享。在這麼長時間的相處之下,其實不理解與吵架的頻率反而變得更少了,因為我們更懂的如何互相包容、互相配合。

可能有人看到這裡會覺得,你們本來在一起這麼久,相處這麼長一段時間應該就不會有問題呀!事實上我覺得一半一半,因為我與先生的作息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我一定要吃早餐、他一定要睡午覺,我喜歡早睡、他喜歡熬夜,我喜歡看書閱讀、他喜歡打電動看運動比賽,我喜歡到處都整整齊齊的、他習慣東西找得到就好。

是不是真的很不一樣!如果把這樣的兩個人關在一起肯定會吵架吧!但我們卻磨合出一套最適合我們兩人居家辦公的生活方式,到目前也一直持續著。

我與我的貓貓們

開始自己動手下廚,練習廚藝

下廚一直都是我們不排斥的事情,但是礙於時間、或是生活周遭太方便,下廚從來都不是我們的第一個選項。但疫情開始之後,開啟了我們的自煮人生(哈哈哈哈)

從把食物弄熟,到把食物煮的好吃,以及以固定頻率去全聯採買,這樣的生活我真的從來沒想過!一開始會覺得怎麼採買這麼貴!每次都是千元起跳,但經過了幾個禮拜以後發現,其實沒有比較貴耶!於是就這樣自煮了兩個多月,每每煮飯的時候都是我們兩個的閒聊時光,一個切菜、一個煮菜,然後輪流收拾輪流洗碗,一起討論怎麼樣可以讓料理更好吃,也確實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了自己的自煮極限!已經到了可以完全掌控三餐的能力了!居家辦公的時間結束後,時間會因為通勤、加班而減少很多,感覺會很懷念這段自煮生活!

第三個改變是開始輸出想法

這段時間也是見到的人最少的一段時間,因為非必要不出門,以及禁止多人的聚會的關係,少了很多可以跟朋友碰面講話的時間,所以就開啟了我的文字之旅哈哈哈,我一直以來都是很喜歡寫字的,總覺得腦中有好多想法好想要表達出來,以前的我會寫寫日記,或是發篇貼文。而也因為這段時間有很多多出來的時間,除了可以寫寫平常的想法以外,也學習了很多課程和書籍,也當作練習的開始把書籍跟課程的心得寫出來,甚至還玩了一個blog出來!

現在回想起來會覺得有開始輸出想法真的是太好了,訓練自己整理與邏輯,試著把片段的資訊彙整,並且傳遞給更多人。

開始寫作練習的文章: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很慶幸現在疫情得以控制,讓生活漸漸趨於穩定。也很幸運的身邊的人都身體健康平安,讓我們可以幸福的記錄這些事情:)

2021 年 8 月 29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搞定!工作效率大師教你:事情再多照樣做好的搞定5步驟

by rice0315 2021 年 8 月 21 日

今天要來分享的書籍是《搞定!:工作效率大師教你:事情再多照樣做好的搞定5步驟》,這本書是2016年出版的,我在2018年的時候因為剛接觸專案管理,所以找到了這本書讀了一番,今年再次重讀會覺得這是一本很適合推薦現代生活的我們!另外這本書的英文名稱是Getting Things Done,也是所謂的GTD工作法,想要了解自我管理的話很值得一讀。

為什麼我會推薦這本書?

會推薦這本書的原因除了我自身在工作上會有很多瑣事需要安排與整理,在生活上更是,尤其是我們現在獲取資訊的管道太多,在接收資訊上如果沒有好好的整理和消化,是會造成自己一定程度的負擔的。
再來的原因是越來越多人除了做好本身的工作以外,很多人也開始期待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那就有更多的事情必須完成了,那如何完成呢?推薦給你書中「搞定」的方法吧!

搞定的五個步驟,是哪五個呢?

作者David Allen 說明這本書的目的是在你隨時需要或想要的時候,放鬆心情並將效率最大化。我自己的經驗是:常常我們生活中的情境是心裡有掛心的很多的事情,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時,心裡想的會是還有很多其他事要做、或是想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完的時候花費了我們非常多的時間。又會常常擔心「是否有什麼該做卻沒做的?」如果你也常常這樣,那也推薦你繼續往下看

搞定的五個步驟包括:捕捉、理清、整理、回顧、執行。這五個項目要怎麼互相搭配與應用呢

「捕捉」吸引我們注意力的事項。

要妥善處理所有事情的第一步,就是必須先知道該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捕捉真正該補做的事。把「應該」、「必須」做的事暫時存放在收集工具中,這裡做這強烈建議要把事情收集到某個工具中,而不是放在腦袋裡。大腦裡的未完成事項會耗損你專注力。
而工具是指哪些呢,可以是一個收件夾的概念,像是一個筆記本、數位裝置都是可以的。如果我們嘗試用腦袋追蹤事情的進度,可能就不會有動力全心運用「收件夾」。
另外,也很重要的是「定期清空」的概念,就讓我們接續下一個步驟。

「理清」每件事的意義與下一步行動。

面對堆積如山的事項時,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是否可行動?」,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是」、「否」,如果不需行動,那這個項目有三種可能:可能是有用的資訊,未來會派上用場、或是現在沒有必要行動,日後可能需要、或都不是是不需保留的垃圾。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可以去思考是否是需要多步驟才能完成的,可以當作一個專案,專案在這裡的定義是:一年內需要採取不只一項行動才能達成預期成果的任務,要去思考這個的原因在於如果是跟專案有關,就必須列在專案清單中。
舉個例來說:可能你要做的事情是安排一份預算,在這之中就有非常多的行動需要完成,就必須把這件事在列入專案清單中。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另外也必須明確定義下一步行動是什麼,必須是可以落實的具體行動。舉例來說:可以像是打電話預約今天晚上七點的海底撈火鍋。
接著,寫好具體的行動後會有三個選項:
1.立即執行:如果行動在2分鐘可以搞定,就應在理清時立即執行。
2.委派他人:如果需要花2分鐘以上,就要問問自己:「我是適合執行的人選嗎?」,若不是,就必須委派給適合的人選。
3.延遲處理:如果需要花2分鐘以上,並且適合的人選就是自己,就先把它記錄在「下一步行動清單」。

「整理」上述結果,提出可行動的選項。

到這個階段,你會有多個清單:
專案清單、下一步行動清單、行事曆、不行動的項目、孵化事項、將來/也許清單。可以在個時候確定所有事物都在你認定要去的地方。
所以當我瀏覽:下一步行動清單+行事曆,就可以成為我每日行動管理的重心。

「回顧」選項清單,接著做出抉擇。

回顧的用意在於每隔一段時間,退一步從更寬廣的角度檢視生活與工作全局,幫助自己對要做的事情有更加效益的選擇,可以去檢視每件事的內容與動機。也推薦你每一週可以檢視一次,可以檢視的工作有:
1.收集與處理所有雜事
2.檢視系統
3.更新清單
4.清理思路、長為現況與收尾。

「執行」決定的行動。

最後的執行也很重要,如果有完成以上的步驟,我們在執行的過程中就會從「期待這個抉擇是對的」轉化成「信賴這個抉擇是對的」。那也很有可能我們整理完了落落長的清單,遲遲無法行動,這裡也推薦給你抉擇行動的方法
1.依照目前的情境、可用時間、優先順序決定要做蛇ㄇ˙
2.執行預先安排好的工作、處理突發的事件、界定你的工作。
3.檢視每件事的層級。

將作者書中的流程圖重新繪製後如上圖,可以搭配文字一起閱讀,相信你們會更好理解。

這是一套很完整的系統,而書中也將這個系統說明得非常仔細,是一本很值得收藏實體版本的書籍,我來來回回閱讀了很多次,因為要在自己的日常中去創造這樣的系統其實不是非常容易,但還好的是每一次閱讀就又更吸收了一點,更能調整自己的狀態,更佳的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其他也很實用的文章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get things done, GTD, 搞定, 讀書心得
2021 年 8 月 21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by rice0315 2021 年 8 月 9 日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在說明七個習慣幫助人們發現最好的自己與生活的書籍,作者是 史蒂芬・柯維,這是一本很暢銷的書,而我是意外也是透過電子書接觸了之後,決定買實體書收藏與反覆閱讀。

為什麼我會特別推薦這本書?

我一直對於追求「為什麼我們會這樣想、這樣做?」的書籍感到非常有興趣,也對於習慣的養成、技能的建立等等都很想知道,這本書最主要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透自我成長與管理的方式達到成功,這個論點我很有興趣。再者我閱讀之後覺得文字與用詞都相對的很平易近人,針對一個習慣作者會做很多的說明希望讀者可以理解並實踐,對我來說,這是一本可以看很多次的書。

而七個習慣,是哪七個呢?

我將作者敘述的七個習慣整理如下,並且附上我自己的理解與說明。作者將個人成長分為個人的成功(習慣一、二、三)、然後才能得到公眾的成功(習慣四、五、六),這些習慣的順序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先從內而外的檢視自己與學習。

個人的成功

習慣一:主動積極

解決問題,把心力投注在自己能力可及的事情,並且擴大你的影響圈。

「主動積極」我的理解是去創造,因為我們是人,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想像力、獨立意志,可以調整自己皆受到刺激的時候的回應,正如書裡寫到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羅斯福曾說:「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所以在各種的情況下我們是有選擇的機會的。並且把你的關注放在自己可以有所為的事情,而非環境的種種限制。

西恩・柯維在書裡寫道:「主動積極有兩點。一是為自己人生負責,二是主動出擊。」

習慣二:以終為始

讓每件事都經歷兩次創造的過程,在心中構思、然後付諸實現。

這個概念就像是我們在建構房子時需要規劃藍圖,創辦企業時需要經營目標一樣,構思與行動是一樣重要的。如果把這樣的規則套用在我們自己的人生時,我們勢必需要一套我們的「人生願景」,包含我們的自我期許與價值觀。在撰寫的時候也需要搭配你的右腦能力:創造力與想像力,讓你的願景是可以影像化的領導你,避免你偏離使命。

這篇對我來說最直得深思,我看了最久、也開始嘗試寫個人使命,我相信這是一個過程,並且個人使命是會不斷更新的。那如果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寫怎麼辦,西恩・柯維提供了使命宣言專頁:https://msb.franklincovey.com/

希望指引大家一步步完成使命,我有嘗試著按照步驟完成,也推薦大家試看看!

習慣三:要事第一

如何分辨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是時間管理的精髓所在。

時間管理一直是自我管理都會提到的課題。作者將事務分為四大類既急迫又重要、不急迫卻重要、雖急迫但不重要、不急迫也不重要。我們首要確定的是,在我們周遭的樹是屬於第二類「不急迫卻重要」的呢?我們需要對齊我們的使命與目標、找到生活的平衡並且我們所扮演的角色,針對各個角色定義出二到三個要事,並且安排至一周的行事曆中。

並且,我們畢竟時間有限,我們也要學習充分信任的授權,讓我們的狀態可以保持在我們希望的要事是第一。

公眾的成功

習慣四:雙贏思維

在人際關係上,希望可以達到利人利己的狀態,需要培養三大品格,包含「真誠正直」、「成熟」、「富足的心態」,真誠正直就是真正的理解自己的價值,並在生活中時間,保持對他人的誠信。

成熟亦即勇氣與關還兼備而不偏廢,有勇氣的表達自己的感情與理念,又能顧及他人的感受與想法。

富足的心態是指相信世間有足夠的資源,人人得以分享,認知到正面互動成長帶來的無盡的可能,創造第三選擇。

以這三個品格為基礎,並且搭配第五個與第六個習慣,實踐個目標。

習慣五:知彼解己

了解「傾聽」的重要性,透過有同理心的傾聽,明暸一個人的觀念、感受與內在的事件。先透過瞭解後,再做判斷,正確的判斷必須以了解為基礎,就像是醫師診斷、業務推銷購買一樣,都是需要充分的瞭解的。傾聽真的很重要,但是也很困難,這個習慣也是我重複看了好多遍,開始理解自己的同理心開關是否有開。練習避免以自己的價值觀判斷、也避免好為人師、不要針對自己的行為與動機去衡量他人的行為與動機。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的意義在於發揮不同意見的價值,要人們放下自我,包容完全意見相左的人的時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但作者也說是前五個習慣的整體表現與考驗,並且要是可以統合綜效,就能創造出有價值的事情。要練習保持開放與充分溝通一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豐富成果。

習慣七:不斷更新

最後,「不斷更新」是能讓前六個習慣得以順利運作的重點,作者有提出四個面向:生理、靈性、心智與社會情感,透過不斷的磨練達到身心的平衡。

生理層面:適當的運動有助健康。靈性層面:滌除心靈的塵埃。心智層面:不要停止自我教育。社會情感層面:歷練待人處世之道。

對我來說,這是一本可以不斷檢視自己的書籍,單就「主動積極」這一個習慣,要訓練以及調整現有的思維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我會買實體的回家好好的多翻幾遍了!

我推薦身邊期待自我可以再成長,以及喜歡挑戰管理的人,需要學會管理,首先你要學會管理你自己!

也推薦你閱讀:「讀書心得」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2021 年 8 月 9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生活分享

「生活分享」如何知道自己要開始做什麼?認識自己的心法

by rice0315 2021 年 8 月 2 日

當我開始寫「生活分享」如何開始一件事情?讓自己行動力變高的心法 這篇文章時,前面的假設就是你已經有一些事準備好要去做了,我想要讓你練習的事讓開始變簡單。
但這又喚醒我另一個想法,那不知道該做什麼的人呢?是否永遠都無法開始了?,所以有了想要寫這篇文章的想法,但這內容有點不容易,我想了很久,試著整理出來看看。

是否會有突然多出的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或者有一堆想做的事情,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的時候?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回歸到「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現在的我們太容易地取得很多資訊,手機打開就可以透過各種社群得到各種人的內容,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好像變得很短,但也常常會去羨慕、或是會想要和別人一樣。這些都沒有不好,適當的羨慕或是想要和別人一樣是燃起你的動力之一,但相對的就會花比較少的時間去檢視自己的內心,這些真的都是你想要的嗎?

我記得我2017年在第一份工作到第二份工作轉換的時候,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某天拿起了白紙跟筆,開始把有關於我的通通寫下來,不停的問自己:「為什麼我要這麼做」例如:我大學為什麼要念商業設計、我畢業之後為什麼做這份工作、我為什麼要離職、我是怎麼樣的人等等的,洋洋灑灑的寫滿了大約3張A4,我把自己問透徹了,這是我第一次深入的了解自己。這個方法很有用,我推薦每個人都可以試試看,或許會得到你一直都沒有想過的答案。

透過了這段時間認識自己,我了解到自己:真的太喜歡規劃、整理了,太喜歡幫人解決問題、太喜歡把每一件事安排的好好的,然後看著他們實現,這些過程我都獲得了好多成就感,所以我往專案管理的領域前進。

在我第二份工作面試到最後一關,公司的老闆基於他的好奇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怎麼能這麼肯定,你要做的就是這個?」我肯定到我的眼睛有光芒,而他看到了。即便我是一個沒有相關經驗的人,他還是願意讓我與他們合作,到現在還是很感謝。

因為這個經驗,我隔一段時間都會再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確實,也因為人會長大,會經歷更多事情,每一段時期我們想要的都不一定一樣。

回歸到「我不知道我要開始做什麼」這個問題

想要給大家的想法是:先往內找。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可能、可能你還可以再多認識自己一點,想想你喜歡做什麼、你擅長做什麼、你現在在做的有沒有是得心應手的事,可以怎麼在發揮,發揮自己的長處。

我也會做的事情是:看書。我會透過書本去了解大家遇到問題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思考與面對,進而調整自己看看是否有符合自己的方式。

或者,也推薦給你一門我上過的課程,「課程心得」HAHOW-擺脫職涯卡關!聚焦你的職場絕對優勢 ,這堂課的標題雖然是說在職場上的優勢,但我實際上完課後,我覺得這個也很適合在日常生活探索自己。

那「有一堆想做的事情,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的時候」呢?

先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通通列出來整理一下吧!可視化是很重要的,就像是當你空閒時,你腦中可能想著要做很多事,但眼前就有電視遙控器,伸手拿遙控器打開永遠都是最快的。

接下來可以從幾個面向下去思考:

  • 你現在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
  • 這些事情的重要程度、緊急程度?
  • 這些事情個別所需要的時間大約要多少?

如果你有空出來的一個晚上,適合開始規劃新的計劃,就可以挑選這個項目去做。如果只有空閑的20分鐘,可能可以整理一下手機相簿,等等的。

最重的問題還是「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 「讀書心得」也許你該跟未來學家談談 讀書心得裡,可以參考的是未來其實沒有離我們很遙遠,我們現在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成就我們的未來。

練習去計劃,去有意識的開始每一個瞬間,希望你喜歡我的分享。

2021 年 8 月 2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課程心得

「講座心得」2021 DesignOps 第二屆 設計營運實務研討

by rice0315 2021 年 7 月 27 日

最近這幾個月因為疫情的關係,線上活動真的是越來越多了,實體活動開始挑戰線上的模式,而今天參加的就是其中一種。這個是我的UI設計朋友邀請我參加,雖然是偏向設計營運的部分,但身在數位領域的我還是充滿好奇的參加了!

先說結論,這是一個非常用心、非常有趣的線上研討會!

完全可以感受到主辦的用心與認真!從非常貼心的行前通知開始,主辦提供了很多活動須知、甚至連軟體的操作都一併附上了,讓每個人都可以抱著很期待的心進入活動,而不是被不熟悉的操作搞得心煩哈哈!

第二個心得是內容真的是:太、豐、富!這兩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幾乎沒有個人的時間(淚),更別說到處參加活動了,上次參加類似的活動可能是2018/19吧,這次的活動讓我非常驚艷,每位講者都做了萬分準備,很真誠的想要與大家分享經驗與觀點,無論是「設計 Design」或「人力資源管理 HR 」以及最後的座談,每一個環節我都深深的得到很多實用的內容!

第一位講者:Verizon Media的資深設計主管 郭藺瑩 Lydia

Lydia是 Verizon Media ( Yahoo 奇摩 ) 國際媒體產品設計與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在分享的過程中,Lydia透過6大心法分享他帶領團隊、培育人才、完成艱難任務的方式。整個過程包括透過workshop讓夥伴有沈浸式的體驗、進而能同理使用者;透過開放的多元與多工的方式,讓每一個角色都可以再往前一步,不只是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也鼓勵團隊擁有自學與分享經驗的過程;並且不脫離原則與信念,保持一致,且符合團隊的每一位夥伴;最後是價值的傳遞,讓設計創造影響力、讓設計踏入使用者的生活、並且創造出使用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這一段分享把設計營運說得清楚透徹,並且很有系統地整理脈絡、搭配Lydia本身應用在Yahoo團隊的結果,讓我對設計運營好像有了藍圖,不再是一個一片摸黑的階段。

第二位講者:盧世安老師,全國最大的人資社群人資小週末的創辦人

很不好意思的說,這是我第一次認識人資小週末,但聽完這場分享,秒被盧世安老師圈粉!怎麼可以節奏這麼明確思路又這麼清晰!世安老師分享從人資的角度看管理、與看設計這兩個領域,當這兩個領域的交集,首先提出了一個想法:設計的招募常常是HR的困擾,原因是很難評斷前一間公司表現得好,到下間公司就會表現得好。這個相當確實,我的觀察是設計的發揮能量與環境和人其實有非常大的相對關係。那我們在職涯發展上要再多注意些什麼呢,老師提醒:其實從企業的角度了解怎麼看人才,其實是有幫助我們個人職涯發展的。

先從怎麼定義人才開始,老師提醒近年來對人才的新定義是「對於陌生領域能夠快速學習、快速掌握、快速產出」,這句非常引人深思。再者如果你是要建構一個團隊,當然期望由人才組織起來,那要怎麼樣找到所謂的「對的人」,老師提醒能力可以互補、價值觀不能衝突,並且針對新創團隊,期望找到多工的人,可以因應組織的彈性與變化,進而有立即的產出。

最後,因應數位時代的來臨,數位時代所需的人才定義是什麼?必須保有四大特點:跨界力、共情力、邏輯力、價值力,並且管理的成本是昂貴的,其實未來的期待是創造出不需管理的團隊。

世安老師的分享真的超精彩,我對職涯發展的專業一直都是保有高度興趣的,一部分跟我超愛計畫的個性有關,但到目前為止我都是往內探索、了解真我後找尋適合自己的道路,而這次吸收到的更是很多從企業的角度、從管理者的角度觀察:我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會是所謂的「人才」,我真的上了一課!

最後的座談的部分

更是提出了很多人心中的問題,包含團隊文化、招募、團隊凝聚、溝通協作、教練與指導、自我提升幾個部分都有更深的討論與說明,也邀請到座談嘉賓:Glints Head of Product & Design 邱浩軒 Sean,每位分享者的觀點與角度都很引人深思!我分享幾個我最有印象的部分

關於團隊文化:如何打造出理想的團隊?如果你是接手現有的團隊該如何打造自己的理想的團隊呢?

打造一個容錯的團隊, by Lydia
當主管不在時,員工能否做出符合主管或企業期待的決策 by 世安老師
整理團隊約莫需要1-2年,優先排除打擊團隊的因素,自己融合出團隊價值觀 by Sean

關於招募:除了專業能力以外,也重視哪些人格特質?哪些特質或缺點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面試最後的重點就是面試者的價值觀對企業價值觀吻合程度 by Ivan
避免公司文化跟價值觀不同、避開負能量的人 。並且重視韌性/毅力,能接受不同的環境挑戰 by Sean

關於自我提昇:有沒有關於個人發展的建議給與會的朋友們?

Know yourself,投資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如果做到會有個標籤貼在身上,那就表示你是成功的。」 by Sean

ㄈㄈㄨ赴赴ㄤ赴ㄕㄤ附上附

附上一張會後的Gather群聚XD,真的是太踴躍太熱鬧了!

很謝謝你看到這裡,因為實在收穫太多,實在很想把所有的心得都寫得滿滿,也希望閱讀的你也有所收穫!而我更意外的喜歡線上講座,是用一種自己很舒適的方式接收訊息,並且可以很有效的利用軟體做筆記啊啊,太讚了!

期待下一次的吸收新知並且與你分享!

推薦你閱讀:

「讀書心得」OGSM 打造高敏捷團隊
在探討設計營運與人才管理的你,這本訂定目標引導團隊的書籍,我相信十分適合你!

2021 年 7 月 27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課程心得

「課程推薦」矽谷阿雅的產品經理實戰指南-從零開始建構你的數位產品思維

by rice0315 2021 年 7 月 19 日

這是一門大人學開設的產品經理課程,一直以來都是大人學Bryan & Joe的讀者,從我學生(?)開始就開始瀏覽「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網站,再從我決定要往專案管理的領域發展的時候,網站裡的文章真的提供我很多實用的觀念!

接著看到大人學推出了門課程-矽谷阿雅的產品經理實戰指南-從零開始建構你的數位產品思維,正是我接觸數位產品一陣子,在尋找自己的突破點的時候,二話不說我馬上買了!(並且當時我正在待業沒有收入、這筆花費雖不算多但也不少呀),但沒想到,買了之後的每一次我聽這門課程,我都覺得這一切都是太超值了!這個價錢太佛心了!!

為什麼我這麼說?

先從「產品經理」這個詞開始說起,常常人家問我說:你在做什麼工作呀,我會說我是產品經理、PM等等,但很大部分的人都還是不知道我實際的工作是什麼。對比到企業,其實每一間公司開出的產品經理的職缺工作內容也都會有很大的差異,這時我都會想,雖然我在軟體服務公司負責一項軟體產品,但我做的真的是「產品經理」嗎?

我的工作的日常就是設計師有疑問的、工程師有疑問的、客戶有疑問的、老闆有疑問的,都是我的工作,從debug到參與討論介面設計、各種需求訪談、市場研究,沒有一個跟我沒有關係。那我真的會這些東西嗎?除了我是設計專業出身的以外,其餘的都是我在職涯上碰碰撞撞後練就的。

這個時候對我來說我很仰賴一間公司有沒有role model可以讓我效仿,讓我知道我的方法是不是在標準線上。而這堂課就是那一束光。

課程內容有什麼呢?

阿雅老師從當我們要做一個產品,我們「到底」要做什麼一路開始,到怎麼做、從什麼開始下手,該產哪些文件、一些重要的判斷點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思考,以及一個開發要怎麼跑,該怎麼帶領團隊完成產品並且到上線。

而且!不止這些!看看後面的課程(還沒更新的)連履歷教學都有了,這真的是我自主學習的幾年下來,覺得最完整、最通盤的課程。

在上這門課以前,我時不時會去聽講座、看看各個Medium上的文章分享,去探索、去了解數位產品經理的各種面貌,確實我也有吸收到一些很不錯的資訊,但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當我開啟這堂課的時候我懂了。以往我吸收的資訊都是片片斷斷的,因為產品管理是一件必須從頭到尾都有連貫性的。如果我在某個節點用了他人提供的方法,但事實上情境並不完全符合的時候,那可能也不會是一個好方法。

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這門課的原因,因為阿雅老師是非常詳細的、有邏輯的,從產品的頭(?)講到尾了,阿雅老師甚至把在什麼時候要搭配什麼樣的工具都一併附上,像是常用的人物誌、旅程圖、產品規格文件、需求清單等等,把對的工具放在對的地方也是很重要的。

最有愛的部分…

購買這堂課後,可以加入一個Facebook私密課程社團,社團很常見,你可能覺得沒什麼。但你一定沒看過這麼有熱情的社團!阿雅老師三天兩頭在社團裡分享文章、文件、直播講座、發起各種話題和大家交流!是不是真的很酷!雖然老師遠在矽谷,但老師的熱情和感染力真的透過社團都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大家還會在社團裡說笑老師到底有沒有睡覺哈哈哈。

更重要的是我感覺老師是很有熱誠想分享這些知識,阿雅老師是真心想要把「產品經理」的觀念透過課程帶給所有人,真的有期待每一個學習者都可以成為更好的產品經理這樣!最喜歡眼睛有光的人了!

這門課推薦給什麼人?

我很難說什麼樣的人適合產品經理,但只要是對數位產品開發有興趣的人,我覺得都可以考慮購入。無論是已經在這個產業裡面,或是期待自己未來有一天可以跨到這個領域,產品經理的思維是一定非常受用的!不要害怕自己會聽不懂,因為有任何問題老師都會在社團裡提供超詳細回答!

謝謝你閱讀到這裡,今天分享的真的滿滿的愛,謝謝大人學、謝謝阿雅老師,也推薦你看看其他文章。

推薦你閱讀:

「讀書心得」折疊者思維
這本書也是我當初看到Anya老師推薦而閱讀的一本書,看完簡直覺得受用啊!

2021 年 7 月 19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心得」OGSM 打造高敏捷團隊

by rice0315 2021 年 7 月 12 日

當我在購買《OGSM 打造高敏捷團隊》的時候,我連OGSM、OKR是什麼都不知道,是因為看到電商人妻在限動分享了這本書之後,有天在誠品很想購物就把它帶回家了。也是在最近有更多的時間的時候,打開了它,閱讀完之後我覺得很幸運我有買這本書!OGSM真的是很好很實用的工具!而這本書是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為什麼我特別推薦這本書?

這是一本OGSM的工具書,除了清楚說明什麼是OGSM,更提出大量的實例與個案,希望我們真的可以理解、並動手開始試試看。輕且OGSM則在管理上是非常有力的幫手,可以應用不只在工作上、甚至在個人經營上都是可以簡單清楚的定義方法與願景。我的工作是PM,我常常會想要怎麼與我的團隊清楚的對焦目標、讓大家往同一個方向努力?現在我知道了,我想我接下來會試試這個方式。

什麼是OGSM?

OGSM是一個一頁企劃表,透過一頁的精簡訊息,可以快速修正策略、反應市場。包含四個項目:Objective 最終目的、Goal 具體目標、Strategy 策略、Measure 檢核,並且包含八大功能:方向感、具體化、控制力、專注力、迷你大效果、執行力、要事管理、溝通力。

聽起來很厲害吧!那我們要怎麼透過這樣的一頁企劃表實踐企業願景、展現企業價值呢?書裡很清楚地說明了四個項目各個代表的意義

OGSM各自代表的意義:

Objective 最終目的

你可以去想:「當我們成功時,看起來像什麼樣子?」這個就是你的最終目的,不單只是一個業績、一個數字,是一個有畫面感的文字,讓所有需要使用這張表的人,都可以心嚮往之。

Goal 具體目標

具體目標的存在目的,就是需要顯現短期之間必須達到的結果。必須是可以衡量的、可以數字化的,並且要尊崇SMART原則。

Specific明確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hievable可達成的、Relevant相關的、Time-Bound有期限的。

這裡作者提醒你的Objective 最終目的與Goal 具體目標必須一起連動的,並且可能一個最終目的可能會有多個具體目標。特別要注意的是 Objective 最終目的 與 Goal 具體目標 的關聯性。

你可以去想:「我們到底想要完成什麼?我們的具體目的究竟在哪裡?」

Strategy 策略

策略可以理解為「資源的選擇」,你決定用什麼資源、方式達成你的目標。「資源」是在達標過程中被消耗掉的,簡單的可以分類為:人、錢、時間。策略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資源的取捨,有效的運用資源,讓每一個環節都高度運作。

我非常喜歡作者在書中描述策略的方式,以前的我會覺得策略是一個遙不可及事情,但事實上我們一直在進行。

你可以去想:「是否清楚地描述策略,足夠讓大家對資源做出取捨?」

Measure 檢核

檢核的目的在確認方向正確、在進度上,很像執行OGSM的「麵包屑」。檢核包含兩個部分:Dashboard(衡量指標)、Plans(行動計畫)

Dashboard(衡量指標):必須對準你的策略,並且遵守SMART原則,設定客觀的標準,查看是否有效執行了策略。

Plans(行動計畫):最重要的是:人、時間順序、工作事項。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彼此進度,並且依照此表格進行溝通。

你可以去想:「我們是否照著設定的小路標走,然後隨時檢查是否迷路?」

第一次看完這本書的感覺是:我一定會再拿起來重複翻閱很多次!甚至像是我這樣的一個Blog,也可以制定屬於我的OGSM對吧!讓我每篇文章都能往同樣的目標前進!如果你想要了解規劃、管理的方法,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真的很推薦大家可以買一本放在家裡,無論是工作上或生活上,都是非常實用的!

推薦你閱讀

關於生活該如何堅持:

「生活分享」如何持續一件事?讓自己堅持住的心法

2021 年 7 月 12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 1
  • 2
  • 3
  • 4
  • 5

About Me

About Me

Hi 我是Ting Wei

右手負責軟體產品專案,左手經營手繪插畫的產品經理。 專案管理是專長、閱讀是興趣、分享正在練習中:)

Categories

  • 備婚日記 (6)
  • 媽媽日記 (3)
  • 生活分享 (18)
  • 自我學習 (19)
  • 課程心得 (5)
  • 閱讀筆記 (14)
  • 首頁
  • 備婚日記
  • 媽媽日記
  • 閱讀筆記
  • 課程心得
  • 生活分享

2021designops 2021年 2022年度 designops Gantt chart get things done GTD hahow retro scrum Wedding Decoration 備婚日記 刻意練習 喜帖設計 壓力 大人學 婚戒 婚禮籌備 媽媽日記 客製化婚戒 寫給自己 對戒 工作系列 年度回顧 懶惰天才 懷孕 我不夠好 我可能錯了 手工婚戒 搞定 深度工作力 溝通的方法 甘特圖 生產紀錄 產品經理 脫不花 自助婚紗 自我練習 設計營運 認識自己 課程心得 讀書心得 軟體產品 閱讀分享 閱讀心得

  • Facebook
  • Instagram
  • Linkedin
  • Email

@2021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TingWei


Back To Top
Tingwei|啟發你的生活
  • 首頁
  • 備婚日記
  • 媽媽日記
  • 閱讀筆記
  • 課程心得
  • 生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