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gwei|啟發你的生活
  • 首頁
  • 備婚日記
  • 媽媽日記
  • 閱讀筆記
  • 課程心得
  • 生活分享
Author

rice0315

rice0315

生活分享自我學習

我手上有很多事情要怎麼整理? 第一次聽到甘特圖可以這樣開始

by rice0315 2023 年 8 月 17 日

最近很碰巧的遇到幾個朋友,都問我一樣的問題:如果我手上有很多事情、很瑣碎,我可以怎麼樣安排,在聽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腦中立刻浮現出甘特圖的畫面。也趁這個機會把整理甘特圖的方法寫出來分享囉!

什麼是甘特圖

甘特圖(Gantt Chart)為1910年由亨利.甘特(Henry Laurence Gantt)提出,經常於專案管理使用,可以清楚了解每項任務的開始時間、所需時間及結束日期。橫軸代表著時間;縱軸代表著每個項目及任務;而各項線條長短則代表著各任務開始與結束時間。最主要追蹤著每個任務項目的進度,多能利用其他生產力工具額外增加資訊,例如每個任務間的關係、每個任務目前進度與狀況、使用了甚麼資源、是否遇到延宕或問題等。

以上引用自:https://blog.104.com.tw/project-management-gantt-chart-and-templates/

我要怎麼開始整理甘特圖?

Step1:先列清單

我手上到底有多少任務要完成?

以搬家舉例,在搬家前我可能需要先找好搬家公司、打包家裡物品,如果有需要大型回收的需要聯絡清運公司、新家的水電是否都OK、傢具是否都到位、有沒有哪些是要搬進去前就買好的。

這時候要注意的是每一個任務之間相依性,像是找搬家公司時他會詢問家裡的物品有多少,採買傢具時會有一段等待時間等,這些都是必須一起考量的。如果任務之間有相依性,可以多用一個欄位註記、或是依照任務先後作為排序。

Step2:這些任務會用到的是什麼資源?

這裡指的資源泛指時間、人、物品等,都是資源。

例如我們是邊上班邊處理搬家的事情,若下班時間有聚餐則當天可能沒辦法打包行李。那這樣就是沒有時間的資源,需要特別註記。

或是聯繫廠商、找傢俱等等都是需要再沒上班的時候執行,那這樣就會是用到每個人的週末資源。

Step3:這些任務必須要完成的時間點?他的優先序是什麼?

有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時間點,例如房子租約就是到3月底,3月底必須搬好家。或是4月會出國一趟,等等已經先定好的時間點。或是買沙發需要等2個月等等,這些時間點可能比較難被改變,所以我們可能要調整任務的優先序才能順利完成。

將一切可視化

可視化是所有整理的起點,把手上的清單、資源、時間等,通通攤開在一張紙上,在這樣一目了然的情況下,更有助於思考是否有遺漏的項目,或是在決定先做哪一件事情的時候,避免因為資訊不足選擇錯誤。

可視化的工具:以線上工具來說,微軟本身就提供Excel甘特圖的範本,可以試著把以上整理出來的清單填上,練習看看。

https://create.microsoft.com/en-us/templates/gantt-charts

甘特圖只是第一步,持續回顧與更新才是實現整理的重點

整理好甘特圖,一切看起來很美好。就像我們做好計畫迫不及待想要去實現一樣。但是甘特圖很重要的一個重點是持續的回顧與更新。

計畫永遠感不上變化,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但不代表計劃是無用的,計畫需要隨著變化更新,才能在隨時都能知道:「我每次遇到的改變對我的計劃的影響」。

在專案管理的角度上,最常遇到的問題是遇到變動的時候的影響範圍,我們如何一眼看出現在這個變動會影響後續專案有多少。而在生活事務的管理上,也可以透過這個方式看出:下個周末要去吃飯,除了既有的行程我有沒有預計要完成的項目。

或者透過甘特圖沒有辦法一眼看到全貌的時候,那可以回頭檢視在哪個步驟我們遺漏掉了,再次得重新開始整理。

開始試試看吧!當你開始著手整理,並且完成一張甘特圖的時候,應該會有一些成就感。當然也會遇到卡關或是一些小困難,如果有遇到各種困難或卡關,都是可以詢問我的。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2023 年 8 月 17 日 0 comment
1 FacebookEmail
生活分享

2023上半年-我懷孕了!開啟人生最巨大的專案

by rice0315 2023 年 7 月 15 日

這半年我去了哪裡

經歷了人生的重大轉變,我懷孕了!

是的,最近開始了人生重心的轉移,再加上也在上半年搬了新家,去了一趟日本,讓閱讀的時間迅速減少。今年一開始得知自己懷孕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小胚胎的時候,給自己的今年目標就是好好照顧自己。

懷孕帶給我什麼?

隨著孕期漸漸進入尾聲,目前正在倒數的階段,懷孕真的要準備的事項太多、太多了

無論是身體的變化、與家人的狀態變化,心理準備和在職場上的變化,我真的覺得懷孕帶給我的太多太多了。

我開始會更重視身體給我的回饋,與身體的反應

回想起有一天,身體不知道怎麼的不舒服,在午休時間打擾主管,跟主管說下午要請假去看醫生。從診所一路看到醫院,確認寶寶沒事我也沒事後,我居然對請假猶生滿滿的愧疚感。我一直以來都不喜歡事情做一半,也不喜歡不負責任的把事情丟給別人,但身體的回饋與反應讓我不得不這樣做,當我知道我很好的時候,我對於那些不負責任的感受又再度回來。

我忘記了我自己的身體狀況比什麼都更重要。在這半年我想起來了。

隔天去上班,看到一往如常和同事們也是以身體狀況為優先的在工作著,我知道該調整的是我自己。

理解有很多事情是不能控制的

懷孕的過程中,雖然網路上有非常非常多資訊再分享每一週的狀態,懷孕的初期、中期、後期應該要長什麼樣子,但隨著一路的檢查和實際自己經歷過後,懷孕本身其實是一個大家的共同經驗但卻是很個人的,沒有人會跟自己走一樣的路,因為自己的狀態就是跟別人不同。這個過程更凸顯了我們每個人的獨一無二。

但這整個過程其實我感受到害怕居多,我不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現在這樣的狀態是好、還是不好,我沒有標準答案,更何況網路上的資訊有點過多,多到要去篩選去挑除。

還好在我孕中期時我遇到了一個令我感到穩定的醫生,很直接的跟我說:什麼該擔心、什麼不該擔心,我也遇過讓我更加擔心的醫生,或是覺得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醫生。

很謝謝現在的醫生,可能看穿了我的焦慮與不安,直接了當的給我答案,和真的有萬一的做法,讓我在現在懷孕中的日子對於不可控制的部分知道怎麼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好。

更能接受他人的善意

我是一個偏怕生的人,不擅長與陌生人交流,但懷孕到一定的階段的時候,路上的長輩們無論是否認識,都會多多少少有一兩句的關心。可能懷孕對每個媽媽們來說真的是一個很難忘的經歷,而且每個人的狀態也很不一樣,看到孕婦總是會想到當初的自己,想要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其他人。

而我也這樣的開始學會和他人搭話,接收更多友善的建議,先撇除我覺得這些建議對或不對,但是可以這樣接收到滿滿個關心,我也真的很心存感恩。

最後,這一切是在計劃之內的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以年齡和生活狀態中,現在寶寶選擇了我們真的是再好不過的時間點。但無論怎麼準備,其實都還是很難調整好自己面對生活與身體的變化的吧。

但滿心的感謝是寶寶選擇了我們,我們也很努力的孕育他,期待他的到來,接下來的日子會有更多更巨大的變化,但就如前面所說的,我都不會是一個人面對,這是人生巨大的專案,也是不斷迭代的產品生活,好好調適自己、更新自己,願自己在每一個困難前都能量滿滿,迎接挑戰。

2023 年 7 月 15 日 0 comment
3 FacebookEmail
生活分享

2022教會我的事情-我的年度回顧

by rice0315 2023 年 1 月 10 日

寫出這篇文章的時間點可能有點晚,但也不算太晚,畢竟經過2022也才10天

2022這一年確實教會我不少事情,我想我需要記錄下來。剛好昨天在買瓦基的新書時瀏覽了他的部落格,看的一篇文章【如何做年度回顧和新年展望?以我的 2022 至 2023 為例】,想引用文章內的三個問題

      1. 今年有哪些事情很好?
      2. 今年有哪些事情不太好?
      3. 我從中學到了什麼?

    2022年的我,有哪些事情很好?

    我老實說,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有點想不起來了,我想的是:「如果我不提工作,我還有做得很好的地方嗎?」

    我從2020年中開始經營網站、開始畫畫、開始有閱讀習慣。我在2021年曾經這些都一度中斷(等等,我想這個寫到我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好了)

    從頭來,我做得很好是

    1.在工作上,我推進了很多事物,我完成了許多在別人眼裡不可能的挑戰

    曾經與一個前輩聊天,他跟我提到老闆是這樣看我的,只要把任務交給我和給我兩個工程師,我可以給他全世界。聽起來有點可怕吧,但在另一個角度是好的。

    我發現了我有許多優於別人的能力,我擅長整理想法,把大家沒有焦點的狀態切換到有下一步。

    我擅長努力達成,並且我擅長的努力達成中,會讓別人想要幫我一起達成。

    這一年內我上線了三個服務,從零到一的這條路,我走了三次。

     

    2.去嘗試把插畫轉換成商品,並且完成了第一個接案

    在我開始畫插畫時,一開始的我只有線上商品,例如貼圖、主題等。這一年我開始試著嘗試一些實體商品,因為自己很想要手機殼,我就從手機殼開始了。

    也真的真的有人喜歡,有人支持。讓我可以包貨、出貨,體驗到把自己創作變成商品交付到他人手中是如此美好的事情。

    我也做了第二個商品:桌曆。也是因為自己很想要桌曆,所以我就做了桌曆。在這樣的過程中其實一直都不是商品的收入、商品的效益,而是在實現一個從頭到尾都是憑藉著自己的喜好而完成的作品。

    當把自己的寶寶端到檯面上、放到社群上、放到賣場上時,無論他好不好,他就是在你眼裡閃閃發光。也當然我是在實現我的夢想,所以我沒有很認真的去大量產出商品,做到自己心滿意足的程度即可。

    在我的插畫IG( @adayoff.island ) 頁面中,我也意外地收到了幾個合作的詢問,在這之中我也完成了其中一個小小的合作。再次地把我眼中的美好交付給他人,謝謝我的美好能被喜愛、被看到。

     

    3.我開始寫日記,紀錄當下的自己,和讓文字有一個出口

    回頭看發現,我開始寫日記的時間居然是2022年,會開始的原因是因為我太多、太多情緒了,我的人類圖顯示也是這樣。我好需要跟自己對話,好需要整理好這些思緒。

    當我情緒滿到要掉出來的時候,我會找人聊聊和寫日記。試著整理這些想法,試著從別人口中聽到他們對這些想法的看法。

    我知道這些想法都沒有對錯,這都是當下的我,但我很能感受到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整理,我更清楚知道問題是什麼,我可能還是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問題出在哪,知道問題以後,找答案就比較容易了。

    就是在心理學裡的周哈里窗,去探索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我的樣子,更了解自己,是我寫日記的收穫。

     

    4.我開始使用Notion整理資訊

    在我的side project清單內,其中有一項是我開始使用Notion,想要整理產品經理的資訊給大家。

    主要是因為2022年的我可能剛好在工作上漸漸變成相對有經驗的人,開始需要帶領和引導,有天我的夥伴詢問我:「你都從哪裡得到這些知識的,很厲害!」

    我才發現我收集知識的能力可能也是一個技能,所以我把我到目前為止的學習紀錄都開始慢慢整理上Notion,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把這個頁面開放給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長大!

    2022年的我,有哪些事情不太好?

    1.我想,可能是太專注於工作了

    2022年我在生活的體驗上,減少很多很多,我開始沒有去戶外感受四季,倒也不是週末都在工作,是我都在為著精進自己在努力。

    我會上網看很多跟工作有關的文章,很想解決工作上遇到的問題,我對於工作的熱情在這一整年是滿滿的狀態。這樣的熱情一方面帶領我達到一些成就,一方面開始讓我忽略身邊的美好事物。

    在2022年中的時候,我的貓咪在一天內突然生病離開。短短一天,第一次送他去醫院的時候,我還想說他沒事,過幾個小時或幾天就會回家了。但隨著醫院的緊急電話響起,看著他越來越虛弱,我實在不敢想像這是真的。

    而跟他告別以後,送他走完最後一程剛好是一個週末處理好這些事情。禮拜一,我正常去上班。

    在上班的那天我印象好深刻,我第一次有一種這些事情一點都不重要,你們知道我的貓剛離開嗎?

    我想到我的貓離開前一天是週五,週四到週五的凌晨我還加班到2點。

    在與離世貓咪的寵物溝通中,我曾經懊悔的說:「是不是我不要這麼專注於工作,早點發現你的異樣,我們就可以再一起相處久一點」

    當然這一切都是意料之外,但回想起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如果可以,希望我再調整自己,再好好的生活。

    2022年的我,從中學到了什麼?

    1.生命有限,並且我好好學會再見

    從小到大對說再見的印象都不是這麼的深刻,這是我第一次這麼刻骨銘心的跟我最愛的生命告別,而且是永遠不會再見。

    我學到生命真的是有限的,要更活在當下,體驗當下的美好。今天的陽光跟明天的陽光不會一樣,我們曾經習以為常的那些日常也不是應得的,勇敢去表達愛,勇敢的去面對任何困難。

     

    2.不要勉強自己

    也在這一年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事情安排好,可以如期進行,但更多事情就算安排好也不一定會照我安排的進行。所以我需要的就是辨識我可以控制的,我可以掌握的,在我可以控制掌握的範圍內努力,有部分是我們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的,我要學會辨識他,並且不要勉強自己。

    沒有任何一件事是有絕對的對和錯,任何一個決定都是當下最適合的決定,所以我不用強迫自己都做出最好的決定,試著放手一些些,換來一些餘裕。

     

    3.去正視自己發起的能力

    2022年算是我最有意識到我擁有發起的能力的一年,生活上、工作上都是,我是促使事情發生的那個人。朋友的聚會、出遊的安排、工作的展開推進,人生計畫的步調等等,每每當我發起,我都可以得到回應。(這也跟我的人類圖設定有關)

    以前的我曾經有一度會逃避,會厭倦說:「為什麼麼都要我提起」,會認為這樣的自己是很沒價值的,或是擔心自己被認為做這些是理所當然。

    但當我開始正視這件事的時候,每當我發起,事情都會漸漸地順下去,更能隨我心之所欲。想想這樣也沒什麼不好,既然我能想得到、我能發起,那我就來做這件事情。

     

    去回憶這些也讓我再次的重新整理,我想這段往內挖掘的過程每每都可以讓我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了解自己對我來說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如果可以非常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前進,那肯定是件事半功倍的事情。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試著練習回想自己,就像是敏捷管理裡的回顧會議一樣,一段時間的回顧都是必要的,比起向前衝,我想回顧會帶給你更多的力量!

    2023年的目標我想我分另一個篇幅撰寫吧!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2023 年 1 月 10 日 0 comment
      1 FacebookEmail
      生活分享

      工作系列 – 如何量化自己的工作?掌握工作時間的方法

      by rice0315 2022 年 9 月 19 日

      在專案管理的步調之中,很重要的就是時間。

      專案管理重點在於你有多少資源、時間、事情要完成,當這三個重要因素排列組合後,就可以很精確地回答:這件事我做不做得完、能不能做到預期的程度、我需要多少人力等等。

      很常遇到情況是:我不知道我做這件事需要花多久?或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事情要做。

      我不知道有多少事要做

      當你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你會怎麼做呢?

      這個時候通常我會扮演一個引導的角色,我有一個User Story,我希望呈現給使用者的樣子,針對這個模樣,可以展開成一個藍圖。例如:身為一個使用者,我希望可以在XX平台上可以買到XX商品,並且送到我家。

      這個時候的展開方式就可以是以我們在網路購物的經驗,我需要有一個網站,可以瀏覽商品、可以登入會員、可以支付,可以查看訂單、配送狀況,以及有問題時的客戶服務。

      沒有網路購物的經驗的人可能會比較難想像,那用一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我想和朋友去台南玩三天兩夜

      展開方式就會是:去台南的方式、在台南的交通工具,住宿,景點,台南的天氣、需要打包的行李等。

      其實這種展開的方式在我們日常生活非常常出現,我們已經常常在做這樣的練習。

      當然也有很多人是說走就走派的,這個時候就是不太會管到底有多少事要做,總之先行動就對了 。這也是一種方式,但相對承擔的風險會再更大一點,如果是在生活中可以理解成為驚喜,但在工作上的話還是會希望驚喜少一點,讓更多人放心。

      或是日常維運一個系統的狀態來看,我的目標是希望一個平台穩定運行,而穩定運行的狀態可能是透過許許多多個日常檢核堆疊起來的。

      可以去檢視這個系統對於使用者的接觸點在什麼時候,在這些接觸點的時候平台的表現是否正常穩定。這裡指的使用者不只是2C端,也有可能是2B端的營運人員。

      確定例行報表的派送,營運狀況,銷量數字、實際數字的正確性,資訊流的正確性等等。

      有什麼是可以優化,讓使用者對這個平台的信任度可以更高,體驗可以更佳。去條列式列出所有項目,把自己當作是使用者,會關注於這個平台的哪個部分,去了解所有角度的人對於平台的期待。

      我不知道做這些事要花多少時間

      這個也是我很常聽到的一個問題,無法衡量執行所需的時間。無法衡量可能有幾個原因,需求不夠明確、範圍不夠清晰、沒有實作的經驗、參考太少等等,

      這個時候會很建議大家:有意識的去觀察自己日常在工作項目上花費的時間。

      例如:我整理一份簡報、我規劃一個功能

      每天開始之前寫下今天必須完成的待辦事項,開始一項與完成一項後,注意花費在這個項目上的時間。久而久之,會更了解自己擅長什麼項目、不擅長什麼項目。讓每一次花費時間都成為經驗,對所有人來說,時間是有限的,只會越來越少。所以可以掌控自己使用時間的能力,更能掌握自己的產出,更能掌控自己的工作/生活。

      再往下後,我們就可以針對每日需要完成的項目寫上我預計要完成的時間,這個預計要完成的時間就是我的觀察結果,我的經驗累積。

      對我來說,越能掌握自己運用時間的方法,則可以感到越自由。我有一句生活規則一直放在心裡,也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你不掌握你的時間,就等別人掌握你的時間

      將這一段時間的心得整理出來,讓身邊的你們也可以收下它。

      看看我其他文章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2022 年 9 月 19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生活分享

      工作系列-做出0到1的產品,我所學習到的

      by rice0315 2022 年 6 月 27 日

      2022第一季尾端,我們團隊上線了一個產品

      雖然說是產品,但感覺比較像是一個企業的新創團隊,所創造出的一個新的服務模式。對於我來說,我沒有經歷過市場調研、競品分析,從最初的願景落到User Story,再落成規格、可執行的、可驗收的成果。

      也因為各種因素,包含溝通、時間、範疇等所有專案會遇到的難處,讓這個服務最終延遲了4個月上線。還好他還是上線了,也在上線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把一些心得記錄在這裡,希望未來回來看的時候,我們可以更成長茁壯。

      我們從未面對真的使用者,我們也絕非使用者

      千萬別假裝是使用者,想想這個產品上線之前,礙於時間的關係,我們總是在最後才面對用戶。

      上線後得到了很多真實的使用者心聲,且這次是一次上線三個平台,三種不同的用戶模樣。這三種用戶,和面對公司內的利害關係人,產品要做到的程度的拿捏,確實是一個考驗。

      想想也是,那些我們關在辦公室裡幾個人討論出來的小貼心,和那些因為我們熟知流程而忽略了易用易懂的原則,而創造出需要「想一下」才懂的行為和動作,無形的建立了產品與使用者的距離。

      而產品經理的角色,應該要堅持、爭取的去面對用戶,去理解、保持開放、和好奇心。

      也希望不要再被時間困住了,創造出快的產品,但不是易用的產品,這個可能也不是大家想要的。

      不符合預期,而什麼是預期?如何管理與預期之間的落差

      而在這次上線的過程,得到的反饋則是負面評論大於讚美。跟XXX比起來真的是很難用,不懂為什麼要做這個,有這樣的流程。

      最常聽到的就是「XX功能本來救應該要….」,「你們是專業的工作者,但怎麼沒會想到這個…」。

      通常在這樣的語句發生的同時,我們都已無法還原建置系統的當下的時空背景,無法替當時的自己回頭檢視「啊,原來當時的想法是這樣啊。」以以往的專案經驗,在面對如果是甲方的時候,乙方通常會習慣勤留紀錄,為確保彼此的共識,確保降低需求與系統的落差,做出如期如質的專案。

      但在自己公司體系內呢?可能長官一句話、可能非做不可的時候,我想能做到的就會是很依賴於所有事前的溝通,拼命地達成共識。當然,還有一定的信任度問題了。

      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溝通,將一切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所有的決策都是有來源的,如果有數據就更好。

      那關於比較,前面提到這是一個從0到1的產品,拿小蝦米去比大鯨魚本身就是不對等的事情,但有夢最美,一定會有個業務幾句。當我們眼前看著80分的東西,即便我們用了120分的努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從0創造出60,老闆會在意的,就是為什麼不是80分,甚至更高。

      但不是做不到的,對吧。最簡單的說法是需要時間。

      相信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這些用了120分的努力的我們,絕對是可以做出超過80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去溝通的就是不段的取捨了。

      所以如何管理預期上的落差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我的經驗中有以下幾個方法

      • 每次的討論透過畫面、紙筆輔助,避免空口談流程
      • 對每一件事多一點好奇,理解需求端的想法根本。例如:從哪裡看到這樣的想法的、在什麼情境下有了這樣的想法?是遇到了什麼問題想要解決嗎?
      • 產出易懂清楚的規格文件,讓所有人對這個產品的理解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橫向溝通是必備的!多去跟各單位了解,雖然這樣可能會收很多需求回來,對焦預期值與現況更是重要的。
      • 多溝通、多溝通、多溝通。

      系統是人創造出來的,他沒有應該要有什麼。

      最後,想說的是系統是人創造出來的,他是一個機器,一個運算機器。你沒有定義他的,他不會自己產生。

      這個概念會給我們幾個想法,常聽到人們說:「業務流程就是這樣,所以系統也應該要這樣。」但系統不會懂業務流程,中間需要有好幾個角色、定義它、執行它,去符合所謂的業務流程。這也是我們平常在做的工作。

      需求沒說的,系統不知道。也會在這樣的落差下,創造出所謂的「爛」系統。但系統沒有不對,是前面溝通的過程、人們所謂的應該,而產生的落差造成的結論。

      反之,bug也因為這樣,一定有一個邏輯。他不會突然產生,總是會有跡可循。在解bug的過程中某種程度也是在考驗自己對系統的熟悉度。如果能重現、能有一個邏輯,那工程師就好解決了。

      一點點心得分享給大家,這個文章也放在我的檔案夾裡好久了,希望有機會看到人,可以分享你的心得給我喔!

      逛逛我其他的文章

      • 那些日子帶給我「改變想法的力量」
      • 「讀書筆記」人生4千個禮拜 ──人生就是一場時間管理
      • 工作系列-我是如何進入專案管理這個領域的
      • 在練習和「我不夠好」這個感覺和平共處的日子裡
      • 在2021年的最後一天,寫給2021年的自己
      2022 年 6 月 27 日 1 comment
      1 FacebookEmail
      生活分享

      那些日子帶給我「改變想法的力量」

      by rice0315 2022 年 5 月 21 日

      我的小腦袋瓜裡常常會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最常被人問說的是你怎麼想得到的這些,你都是怎麼想到的呀?所以也開始記錄一些想法的起源,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改變想法的力量」

      我們常常都會被自己的想法困住了,可能事情真的沒有那麼糟糕,以前的我常常困住,讓我來分享一些我得到改變想法的力量的時刻。

      想起來好幾年前在服務業工作的時候,有一次被客人罵到臭頭,當我微笑送客人離開門市後,一轉頭眼淚就掉下來。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可以對我這麼兇,我也不知道他憑什麼傷害我。當時我只是在完成我的工作,卻平白無故受到這樣的傷害。這也是我強烈意識到自己受傷了的一次,眼淚是我抒發的管道之一,而我需要為自己整理情緒。

      從這樣的陌生人的口中,得到一句批評或言語暴力的話語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的我的想法會是:「原來我在他人的眼裡是這樣的不堪。」有時候會開始質疑自己,我有哪裡做得不夠好嗎,我是不是應該要再更好一點。當時我的感受會是:我好像受到了傷害。

      也還好我不是一個悶得住心情的人,遇到這樣的自己的時候,我嘗試著找人把困難通通說一遍,我第一個問題是:「我感到受到了傷害,但他是可以傷害我的嗎?」

      而通常我得到的反饋是:「這不是你的錯,你不要放在心上。」或是「雖然你有可以做更好的地方,但也不是必須接受這樣的言語攻擊。」漸漸的我開始有了不同面向的想法,我感受到:「原來我不是(傷害我的人)說的那樣。」,我也感受到:「原來我還是一個值得被愛、被疼的人。」

      所以我開始了一個練習,每當我有受到傷害的感受的時候,我試著與內心的自己對話:「收到這樣形容的我,真的是我嗎?我真的必須被這樣的言語傷害到嗎?」

      或許可能我也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但絕對不是需要受到這樣的傷害才得以強壯。

      也想起來也是在做服務業的那段時間,經過了同個購物中心的專櫃,那位專櫃姊姊顯得冷漠與不耐,但那個專櫃卻是整個購物中心內業績前幾名的,我感受到他的情緒後,覺得很懊惱和不悅。我立刻回櫃位上與同事聊天,我說:「那個專櫃姊姊這麼冷漠,怎麼還可以達到前幾名的業績啊?我真是不懂。」

      但這個時候同事跟我說:「你看到的冷漠與不耐的他可能只有短短幾分鐘,你不知道他前一秒發生什麼事,也不知道他正在經歷什麼,可能不能用這幾分鐘的時間去評斷他,或許他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聽到這一段話的我真的恍然大悟,原來我在無形間也如次評斷了一個人,這位同事教我的想法讓我中受用到現在,謹記在心的是不以短短時間內的感受去下一個定論,而是多去觀察、去發現,這個也是其中一個神奇力量吧!

      因為工作上都是必須要溝通的角色,也接過許許多多來自各種原因的情緒。綜合以上兩個經驗,當我收到嚴厲的語氣或是暴力溝通的時候,情緒受到影響這個還是免不了的,但也學會不因此而產生自我懷疑,並且,去學習體諒有情緒的對方,他會有情緒一定有原因的,可能他正在經歷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核心價值在哪裡,也很重要的是知道每個人都只看到其中一部分的自己,而我們都還在成長與學習,如果真的有做不夠好的地方,這個是我們的課題。但若是收到沒辦法處理好的情緒攻擊,那處理他的情緒則是他的課題。

      把這些好幾年前經歷過的小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讓大家也有機會回頭看看以前的自己,那些我們走過的都必將使我們更強大。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2022 年 5 月 21 日 0 comment
      1 FacebookEmail
      自我學習閱讀筆記

      「讀書筆記」人生4千個禮拜 ──人生就是一場時間管理

      by rice0315 2022 年 4 月 9 日

      這是一本講述時間的書,但卻不是在講高生產力或是我們要怎麼運用時間等方法。而是探討時間與我們人的關係。從書名人生4千個禮拜可以理解:將時間之於人的一生,其實也是僅僅4千個禮拜而已。那我們何必執著那麼多呢?

      當你活到80歲,你的人生就是4千個禮拜。

      所以首先,我們要接受人生的時間有限

      接受人生時間有限的意思就是在你安排一天行程時,心中明白絕不可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或別人要你做的每一件事。因此你至少能在做不到的時候,不再責怪自己。

      所以你要選擇,要學著以清醒的頭腦決定要專心做哪些事,哪些則不去管。基本上你必然會錯過某些事,錯過其實不是問題,錯過反而讓我們的選擇更有意義。

      你可以停止相信,只要塞進更多事情,就能解決忙碌不堪的問題。

      我們徒勞無功的嘗試「做完每件事」,但這其實再以另一種方式,嘗試逃避該如何運用有限時間的責任,因為如果真的能每一件事都做,就永遠不必在幾個互斥的可能性中挑出一個。

      罐子裡裝石頭的寓言故事

      書中提到一個我們很常聽到的寓言故事,有大石頭、小石子、一袋沙子和一個玻璃罐,我們被教學要先放進大石頭,接著是小石頭,最後才倒沙。提醒著我們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但跳脫這個故事本身,我們要先學會分辨什麼是大石頭,和永遠太多太多的大石頭。我們要怎麼樣的篩選?

      • 先支付你自己:唯一能確保你真的會去做的方法,就是今天就做一點,不論時間多管都沒關係。接著承受後果
      • 限制進行中的活動:嚴格規定自己在同一時間能做的事情數量。建議不要超過三件事
      • 抗拒重要性中等的誘惑:在一個有太多大石頭的事件,害你有限的人生以失敗告終,那就是吸引力中等的大石頭。

      我們也常常會逃避自己本身的侷限,我們擔心結果不如我們預期,不屈於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在現實的世界,我們無法事事掌控,不可能期望事情會符合我們的完美主義標準,總會因為某種緣故,讓我們創造的事物不完美。

      原本就不可能做得夠好,那不如就著手進行吧。

      關於分心與注意力

      當你的注意力日復一日被你不曾想要關注的事拉走,那麼不論你多想善用有限的時間,全是空談。

      注意力就是生活:你活著的體驗,就是你付出注意力的每一件事的總和。每一刻抓住你注意力的東西,就是你活過的人生。過去無從掌控,未來無從預知,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擺在唯一真正歸我們管的那段時間,也就是這一刻:「此時此刻」。

      人生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現在,然後死亡

      你越是努力好好利用時間,你在過每一天的時候,就會感覺每一天是某種必須「過完」的東西,以求達到更寧靜、美好的未來,我們常常會覺得現在的努力是為了未來更好的生活,但未來似乎從來不曾到來。

      我們應該試著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帶著敬畏之心,彷彿這是最後一次,這一刻抵達之後,你再也無法再次碰到這一刻。

      湯瑪斯・沃爾夫:「我們能永有的全部人生,就在那些時刻裡:我們無法逃離,也無法掩蓋。」

      如果你願意忍受無知帶來的不安,解決方法通常會自己冒出來

      在匆忙的世界裡,掌握這個世界的方法,將是有能力抵抗急就章的衝動,該花多久時間就花多久時間。你得以做真正重要的事,並從「做」中獲得滿足感,而不是一切等以後再說。

      當你清楚意識到自身的極限,你將獲得最不流行、但或許最重要的超能力:耐心

      耐心的三個原則

      • 讓自己喜歡遇上問題:生活只是處理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而已
      • 聚沙成塔:每天分配一點時間,分配的時間到了之後,願意停下來
      • 原創性通常位於非原創性遙遠的另一頭:唯有先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才有可能接觸到更豐富的獨特型態。

      最後,作者想要醒我們的是

      你自己的人生在無邊無際的無垠光陰中,在現在與未來構成的浩瀚宇宙裡,一閃即逝的一抹光中非常小的一個點,只有針尖那麼大。當事情看似多到承受不了時,只要你願意稍微跳脫,想起你在宇宙裡根本什麼都不是,還有什麼比這個更令人安心?

      珍惜人生數千個禮拜這集珍貴禮物的方式,並不是下定決心「做了不起的事」,正好相反,你要拒絕把這數千個禮拜,和抽象、要求過高的傑出標準綁在一起,要不然這數千個禮拜永遠顯得不足。

      結語

      這本書給我的收穫太多了,在現代的生活之中,我一直都把時間當作資源的一種,是我的工具、是我可以買賣的事物。對於停下來的自己感到焦慮,好像這樣的我就沒有好好利用時間,沒有有效的產出。

      作者的角度完全翻轉了我的想法,我開始更在意此時此刻,開始認真休閒、放鬆在嗜好上。開始不對每一分每一秒的使用計較,打開自己的感官,注意在每一個當下。

      也期許自己放大自己的好奇心,期待每一件事情的結果,而不是希望他符合預期,保持韌性。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4255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2022 年 4 月 9 日 0 comment
      0 FacebookEmail
      生活分享

      工作系列-我是如何進入專案管理這個領域的

      by rice0315 2022 年 3 月 9 日

      自從專案管理成為我的職業的時候,我發現一時之間會很難跟身邊的家人、朋友說明我的工作內容。通常專案管理也會著重於什麼類型的「專案」,所以最一開始我在一間網站設計公司的時候,當我在說我是在做網站的時候,下一句就是會被問:原來你是網站設計、還是你是工程師?

      當我回答,我都不是,但是我是規劃讓這個網站在客戶需要的時間誕生的人。就會換來親朋好友的滿頭問號了。

      消失的專案管理

      一直到現在,專案管理仍然是在我身邊的朋友中,相對陌生的職業類型。但對我來說,他卻是時時刻刻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舉一個例子,像是當你與你的另一半說出「我們準備要結婚了。」到婚禮當天結束,這個中間就是一個完整的專案。讓婚禮的每一件事情如預期般地發生、打造完美的婚禮,這個就是專案管理。像是當你與你的朋友說「我們去日本五天四夜吧!」,這也是一個專案。到這裡可以理解專案是無所不在的吧!

      而我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其實專案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也非常有興趣處理這些大小事,才找到對應的職業。我永遠都是第一個舉手要規劃大大小小旅行的人,在學期間也是主辦活動的時間跟上課差不多(?),當時的我想像中就是我的熱血和不怕麻煩,也是這樣的狀態漸漸讓我期待自己把這樣對專案的熱情套用在我的職涯之中。

      但當我什麼專案管理經驗都沒有的時候,我是怎麼進入這個領域的呢?

      當時的我約莫工作了三年多,那段時間什麼樣的內容都做過,門市、客服、出貨、協助會計、業務等等的,是一個很溫馨並且歡樂的工作,但每每有一空檔思考的時候,就會覺得這些好像都不是我要的。就是跟我想前進的方向不太一樣。

      所以我開始回想,我可能最擅長的是規劃、是讓一切事情照著我的安排發生、並且完成。對我來說我最常使用這些技能的時候反而是在生活上。所以我開始找尋:「有沒有這樣的工作內容?」這個時候是我第一次認識PM這個職位。

      但在我為我的目標前進的時候,想到面試時我總不能說喔我規劃了我生活上的幾百場旅行,我幫我的好友辦了一場完美的婚禮…,可能相對在職場上會行不通的。

      我試著把我已經有的工作經驗專案化,可以回想:「有沒有在工作上是你讓這件事發生並且完成的?」當然,也不是每一次都行得通,我也是碰壁了好一段時間,才開始了我的專案管理之路。

      但其實到後來才知道很多的專案管理夥伴,都是先進入這樣的職位,才開始深耕相關的技能。畢竟也真的很少很少大學課程在教你這些吧。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現在的我也是一位小小的專案管理菜鳥,我還是很喜歡讓事情發生的成就感。運用我們手上所擁有的,去挑戰任務、去完成目標的時候,和團隊的那種共同奮鬥感,真的讓我非常難忘。

      當然這些過程也不會只有歡樂,一定有痛苦、意見不同、無力感等等,也是無數的被時間追趕的日子,這些都是累積也都是養分,畢竟能有這些機會成就這些事情,某種程度上也是小小的自我實現吧!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2022 年 3 月 9 日 0 comment
      2 FacebookEmail
      生活分享

      在練習和「我不夠好」這個感覺和平共處的日子裡

      by rice0315 2022 年 2 月 14 日

      我(曾經)是一個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與其說是不夠好,有一個可能是我時常在追逐任何更好的機會。

      我需要時時刻刻都知道:喔,我這裡做得很好,所以我可以繼續;我這裡可能還可以怎麼調整,讓自己更好。並且也會非常的在意對於自己的產出和完成的項目或是選擇,都期待會有回饋讓我知道方向對不對。

      很少很少的時候,在面對關於我的事情的時候,可以一眼就看出這樣很好。

      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有這樣的狀態,而我也練習著跟這樣的自己和平共處著,經過了幾年的時間後,我得到了一些練習的方法,也想與你們分享。

      Photo by Aditya Saxena on Unsplash

      1.「你已經很棒了。」練習

      每天早上起床照鏡子的那一刻,我會對自己說,今天的我很棒,會是美好的一天。

      睡前照鏡子的那一刻,我會對自己說,今天的我辛苦了,我做得很棒,我很努力並且做得很好。

      並且給自己一個笑容,讓自己帶著這樣心情睡去。和自己對話是有魔法的,當我們以為我們度過了一個平凡無奇的一天,但更多的是我們又多做了一天的努力。當我們在抱怨今天的種種不順利,但更多的是這麼多的不順利我們都度過了,並且還有力氣抱怨代表我們有撐下去,很棒了。

      所以試著練習對自己說:「謝謝,你已經很棒了。」

      2.只跟自己比較練習

      有沒有發現不夠好這三個字是「不夠」與「好」組成的,而什麼是「不夠」,什麼又是「好」,這是可以去定義他的。常常聽到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會說:「沒有人說我好,我就是不夠好!」「別人都稱讚他,不稱讚我,一定是我不夠好!」像是這樣的狀態,我們就把不夠與好建立在別人給予的回饋上。我與誰比較所以顯得不夠?因為那樣是好所以我這樣是不好?

      試著把專注力拉回到自己身上,讓所謂的夠與不夠不是建立在他人的評論上,而是建立在對自己的認識上。有一個可能是:「雖然沒有人說我好,但我知道,我這樣就足夠了。」我們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應該要由最了解自己的我去定義。

      或是,理解自己的能力,今天的自己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已經比昨天的自己有往目標更靠近一點,已經足夠了。這樣也是一個理解足夠的方式。

      了解什麼是對自己來說是足夠的,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

      Photo by Alex Alvarez on Unsplash

      3.判斷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哪些不是。

      當我們從小孩長大成人,世界變得更自由的時候,相對的我們可以控制的範圍就變得更少了。小的時候想要好的成績,只要把考試範圍的書讀到極致就可以達到。長大後想要做好一件事,常常追求的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而非我們自身的努力而已。這個時候有一些人會很驚慌,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了,很需要像老師一樣的角色跟我們說:「這次考第幾頁到第幾頁,XX是重點。」我們只要做好這個範圍的就好了。

      出社會之後,就算認真準備面試也不一定會找到好個工作,找到好的工作不一定有好的同事、好主管、甚至公司賺錢賠錢都非我們一己之力可以掌控的。所以我們很需要去分辨:哪些是我可以控制的事情,而哪些不是。

      會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可能會有人因為一直面試卻找不到工作歸咎到「我不夠好」,把公司裁員資遣自己歸咎於「我不夠好」,但這些可能並非都是自己可以全盤控制結果的事情,如果就這樣下結論可能也太冤枉自己了!

      所以了解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在範圍內施力,並且判斷就是減少誤會自己不夠好的方法。

      4.試著寫日記

      寫日記很像小時候做的事情吧,但卻很有用。書寫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感受好像有一個出口,可以被安放著。更重要的是過一段時間再回來看當時的日記的時候,其實會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的時候已經變得不一樣了。可能當時會因為一些事情氣餒,在回顧的時候已經覺得沒什麼了,好像自己更堅強了點,釋懷了一點。藉此紀錄自己的成長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Photo by Joshua Earle on Unsplash

      雖然會說出「我不夠好」的人,常常會給人一種自卑、負面的形象,但另一個可能是其實是這樣的我們有很好的自省能力,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有一定的標準,但也千萬要記得,在省視自己的過程中,也要適時的把自己的內心好好安撫好。謝謝自己的努力,謝謝自己已經比昨天的自己更進一步了,謝謝自己做的已經足夠了,下次可以再怎麼樣,這次已經很棒了。

      我也還在練習的路上,還好自己有找到一點練習的方法,能夠跟這樣的自己和平相處,我覺得很棒!

      2022 年 2 月 14 日 1 comment
      1 FacebookEmail
      生活分享

      在2021年的最後一天,寫給2021年的自己

      by rice0315 2021 年 12 月 31 日

      謝謝你,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一年。

      無論是大環境的不容易,還是自身心態上調整的不容易,但很好的是你都度過了,而且,你做得很棒。

      想給自己這一個年下一個註解,那我想應該是「改變」。

      從2019年換了工作以後,在這兩年之間持續地當著工作狂,我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這兩年間請假不超過3天,其中兩天還是為了訂婚結婚各請一天,我瘋狂地加班,加到加班費堪比年終獎金還多,不分平假日的回覆著訊息,這段時間的我其實不為什麼,只因為我在這份工作領域內太多、太多東西可以學,太多未知了。我都好想搞懂,好想學會,好想趕快幫上大家的忙。

      當這樣的狀況持續到2021,過年前的兩週再度因為客戶的活動瘋狂加班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好累了,忽然覺得這些事對我來說意義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我現在想要的是時間」我腦中浮出這個想法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該休息了。

      而在為自己爭取休息的時間之過程得到太多的不諒解、慰留、質疑等等,這個過程其實很像要分手的情侶分不掉的感覺,才在訴說你對他的重要性。但還好我很清楚的知道我要的是什麼,所以我按下暫停鍵。

      在暫停的過程中,我漸漸的開始找回自己,我得到時間之後我覺得我整個人都釋放了,我渴望吸收新的知識,我迫不及待想要創造新的事物,所以我開始畫畫、我開始閱讀、我開始整理文章,讓我的腦袋進入重新運轉,換掉之前日復一日都在解決緊急狀況的思考模式。

      關於畫畫

      畫畫讓我從心之所向,手握著apple pencil不停的下筆、擦掉、重來,我在畫畫的過程中都在跟自己對話,思考著這些色彩與我之間的關係、我現在會畫出這個顏色代表什麼,這樣是好看的嗎,是我要的嗎,不停的不停地讓自己不只有一個答案,讓自己創造出屬於我自己的答案,這個過程是「只要我覺得好就是好」的訓練,我不用對誰負責,我沒有一定要做到什麼程度,當我說好,這一切就是完成。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 day off|休日小島 (@adayoff.island)

      2021年底還嘗試首次的孔版印刷,將插畫做成實體明信片的過程真的太感人了

      還產出了多組貼圖和主題,這一切的過程回想起來怎麼有點不可思議:https://store.line.me/themeshop/author/3964997/zh-Hant

      關於閱讀

      但閱讀不一樣,閱讀是吸收他人建立好的觀點,去了解、去開拓眼界,開始閱讀之後會發現讀著讀著可能書裡的某一段話就碰觸到內心了,會讓我連結到過去的某一個場景、某一個時刻,想著「啊,那時的我要是有這樣的想法那就太好了!」對我來說這是思考不斷優化的過程,去訓練自己每一件事不只是只有一個解決方案,在每個時刻都可以再稍微停看聽想,我有的經驗很好,但不一定是對的,去琢磨、去挑戰每一個時刻的自己,或許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 如何做年終報告-思維模式的建立
      • 媽媽日記-新北土城托嬰中心參觀筆記
      • 2023年回顧,我獲得很多重新開始的一年
      • 「讀書筆記」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生活與工作都需要的-總結與回顧好處?

      關於書寫

      接著我試著開始書寫,最主要是想要把過去幾個人生必經里程碑時刻記錄下來,我的婚禮、婚紗、籌備等等的紀錄我都好想好好整理,讓這一切回憶都被記著。所以我開始書寫,從備婚日記開始整理記憶、整理內心。接著把閱讀的筆記試著也整理,好好地理解書的內容,並且記起來,練習寫字的方式,練習整理資訊。把心裡想的方法試著寫出來,書寫其實是一個不斷在輸入輸出的過程,寫到一個階段的時候,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好像我的所有的被掏出來了,這個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所知的不夠多,開始減緩書寫的速度,持續輸入,內化後等待下次輸出的自己。

      我的備婚日記系列:https://twliu.com/category/wedding/

      最大的改變也是我開始了一份新的工作,接觸了更大、更難的挑戰,有溝通上、產出上,都是對我來說都是高等級,還好有團隊,有一起奮鬥的夥伴,讓我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都不會是一個人面對。這半年來經過不同試煉修煉後,只能期待自己不段的成長茁壯,只要在目標線上,所有的困難我都不害怕。

      也還好有在暫停的時間內找到人生除了工作以外的目標,試著讓自己茁壯,由內到外的,試著讓自己堅持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慢慢的從各種想做的事情上獲得成就感,然後繼續持續下去。

      可能生活沒辦法一時之間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但是在每個決定點的時候,都讓自己放慢,好好思考,好好決定,慢慢的、慢慢的往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前進,我們不著急:)

      2021 年 12 月 31 日 0 comment
      2 FacebookEmail
      • 1
      • 2
      • 3
      • 4
      • 5

      About Me

      About Me

      Hi 我是Ting Wei

      右手負責軟體產品專案,左手經營手繪插畫的產品經理。 專案管理是專長、閱讀是興趣、分享正在練習中:)

      Categories

      • 備婚日記 (6)
      • 媽媽日記 (3)
      • 生活分享 (18)
      • 自我學習 (19)
      • 課程心得 (5)
      • 閱讀筆記 (14)
      • 首頁
      • 備婚日記
      • 媽媽日記
      • 閱讀筆記
      • 課程心得
      • 生活分享

      2021designops 2021年 2022年度 designops Gantt chart get things done GTD hahow retro scrum Wedding Decoration 備婚日記 刻意練習 喜帖設計 壓力 大人學 婚戒 婚禮籌備 媽媽日記 客製化婚戒 寫給自己 對戒 工作系列 年度回顧 懶惰天才 懷孕 我不夠好 我可能錯了 手工婚戒 搞定 深度工作力 溝通的方法 甘特圖 生產紀錄 產品經理 脫不花 自助婚紗 自我練習 設計營運 認識自己 課程心得 讀書心得 軟體產品 閱讀分享 閱讀心得

      • Facebook
      • Instagram
      • Linkedin
      • Email

      @2021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TingWei


      Back To Top
      Tingwei|啟發你的生活
      • 首頁
      • 備婚日記
      • 媽媽日記
      • 閱讀筆記
      • 課程心得
      • 生活分享